“人才高地”“雁陣格局”“價值生態”……在近日召開的成都市委人才工作會議上,這些關鍵詞被參會人員反復提及。成都該如何當好“龍頭”,為做強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當全省“主干”責任、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參會人員展開熱議。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程文雯

  亮底數 人才總量達587.58萬人

  一組數據,力證成都對人才的高度重視和工作成效:常住人口突破2093萬人,人才總量達587.58萬人,入選國家、省、市級重大人才工程專家3788人、頂尖團隊195個。

  近年來,成都上接城市發展戰略、下接用人主體需求,不斷加強政策創新和精準匹配。出臺成都人才36條、成都人才新政12條、人才新政2.0版,實施蓉漂計劃、產業生態圈人才計劃、城市獵頭行動計劃……一系列政策措施,從拼政策、給優惠的“1.0版本”到搭平臺、給機會的“2.0版本”再到優平臺、營生態的“3.0版本”轉變,成都筑牢人才工作競爭優勢。

  同時,緊扣現代產業體系發展需要,成都大力實施“蓉漂計劃”,引進“蓉漂計劃”專家959名,設立“蓉漂人才日”,并不斷迭代升級,從省內市(州)聯動到成渝攜手、再到副省級城市協同,持續推動人力資源協同深度融合。

  在成都,人才紅利與人口紅利正疊加釋放,吸引新落戶大學生近58萬人,帶動2020年城市常住人口老齡化率較2016年降低2.8個百分點。成都連續3年榮獲“中國最佳引才城市”獎,“蓉漂”正成為時代風尚。

  謀長遠 加快構建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面臨新形勢,成都也清醒認識到:人才“有高原無高峰”的現象依然存在,人才結構有待優化,在體制機制上還需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攻堅、創新突破。

  舉例來說,目前成都有兩院院士34名,而南京是84名,天津是40名;在蓉國家重點實驗室12家,而南京和西安則分別是29家、23家。

  成都的目標是:往最高處攀!當天,參會人員拿到了一系列相關政策的征求意見稿,成都更大力度、更加務實、更有針對性的人才政策已經在途。

  進一步優化人才安居服務體系,加強高品質公共服務供給,營造開放包容的城市人文環境……分組討論上,參會人員提出了不少務實建議,“雁陣格局”也成為討論中的關鍵詞。

  2021年12月23日,近10名院士專家齊聚四川天府新區興隆湖畔,見證天府永興實驗室掛牌。獲得越來越多“頭雁”青睞,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委員、黨群工作部部長彭天宇對“配套”有了更多思考,他希望即將出臺的政策能夠充分重視各層級人才的協同配合,從而實現人才效能的有效發揮。

  這也是不少參會人員的共同建議。成都既要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吸引全球高端人才聚集,發揮好“頭雁效應”,也要夯實自身的人才體系,形成分工協作、協同高效的人才梯隊。

  “近年來崇州創新推出‘群雁棲鄉’計劃,統籌推進‘頭雁領航、智雁創富、鴻雁銜錦、青雁守林’四項工程,‘十三五’期間,回引外出能人370多名,培養高素質農民4.98萬人。”崇州市委組織部部長劉學鵬介紹,新型職業農民年齡偏大、學歷偏低,懂鄉村規劃、鄉村旅游、農村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專業人才較少,缺乏對技能型人才的等級認定標準等問題也成為基層人才高質量發展中的短板。“建議參照職業經理人等級認定方式,出臺對職業技能等級認定標準,推動鄉土人才認定與職稱、技能等級認證對接并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