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現場的文物展覽現場的文物

  進入第二展廳,首先出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根出土于寶墩遺址的巨大烏木,它靜靜地躺在那里,向人們訴說著早期成都平原水流縱橫的自然環境,烏木背后的墻上彩色圖畫,則將寶墩時期草木蔥蘢萬物生長的生態環境更加具象地展現在觀眾眼前。

  移步向前,一張巨大的投影屏幕上,出現了動畫影像,這是寶墩古城遺址大視野圖,通過動畫,觀眾可以清楚地了解寶墩古城的發展演變歷程,當時寶墩古城高聳的雙重城墻非并同一時間修建,是人口擴張和與水博弈的結果。繼續向前,城墻修筑場景前的玻璃屏幕上,古蜀先民正在堆土筑城,通過動畫,觀眾可以直觀地了解寶墩古城的修筑過程:挖城壕與筑城墻同時進行,城墻被拍打夯實逐層抬高。

  考古工作者這20多年來的艱辛考古成果,成功轉化為一個個讓觀眾一目了然的動畫圖像。“這是一次嶄新的嘗試,我們在撰寫專業考古報告的同時,將考古發掘成果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展覽語言,把發掘與研究的第一手資料以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展現給公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寶墩遺址考古工作站站長、“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策展人唐淼介紹。

  “寶墩古城的發展與修筑歷程,展示了成都平原最早古城的發展軌跡。古蜀人走下高原,最初進入成都平原時,選擇在高地向低洼區域的過渡地帶建造古城,反映出先民既要用水,又要避水的選址理念。”唐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