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1月21日上午,澎湃新聞從成都市考古研究院獲悉,位于成都市新津區的寶墩遺址展館揭開面紗,“天府之根”寶墩遺址與寶墩文化展向公眾開放。在地底湮埋了4500年的陶石器、象牙杖、碳化水稻……將為大家講述古蜀文明的幼年時期——寶墩文化時期,古蜀先民深入成都平原,與水博弈的歷史。

寶墩遺址模型。本文圖片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寶墩遺址模型。本文圖片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古蜀先民與水博弈筑城而居

  寶墩遺址展館位于新津區寶墩村的平疇沃野之上,一進展廳,燈光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氛圍,引導觀眾進入鮮為人知的成都平原遠古時期。

  4500年前,一群古蜀人就在這片土地上筑城而居,耕種、生活,他們留下的堅固城墻,在幾千年的歲月中風化為一條條土墩,就是這些屹立于田間地頭的土墩,指引考古工作者發掘到了這段曾經被當做古老傳說的久遠歷史。

  1995年,伴隨著成都平原發現的首座新石器時代古城——寶墩古城的確認,成都平原終于尋找到了4500年前那一縷文明的曙光。隨后,考古工作者相繼發現了郫縣古城、溫江魚鳧城、都江堰芒城等7座古城,提出了“寶墩文化”——成都平原首個新石器時代文化的命名,獲得了學界的廣泛認可。至此,人們對成都平原人類活動的認識向前推進了800年,成都平原也因此被認為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中心之一。

  第一展廳《發現寶墩》詳細地講述了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三代考古人在寶墩遺址的工作歷程以及寶墩文化的確認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