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肖瑩佩 文/圖
2月16日下午,成都市文產辦、成都市文廣旅局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對外發布《成都市“十四五”世界文創名城建設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提出“十四五”時期,成都將以八大產業為重點、七大工程為支撐,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世界文創名城。
《規劃》有何亮點?目標能否實現?聽聽相關專家和企業怎么說。

談亮點
圍繞文創產業與城市發展雙軌融合
“這是全國首部圍繞文創產業與城市發展雙軌融合的專項頂層設計。”《規劃》起草專家、中國人民大學創意產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文化品牌評測技術文化和旅游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宋洋洋認為,《規劃》至少包含兩個層面的亮點。

發展目標方面,《規劃》測算提出,到2025年,成都文創產業增加值邁上3000億元臺階,達到3100-3400億元,占全市GDP比重超過12%。同時,“世界文創名城”的目標構成,對標了國際先進城市指標維度,更加全面多元,既包括文創產業規模與結構的升級,又包括名企、名園、名人、名品、名展、名館、名店等主體和品牌,還覆蓋部分文創新場景、新空間,以立體、復合的預期指標描繪了世界文創名城發展的未來畫卷。“可以說是3000億新臺階與‘名城’的新解構。”

突破3000億元的目標能否如期實現? 在成都市社科聯(院)黨組成員、副主席、副院長閻星看來,這具有現實基礎。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成都市文創產業增加值從2016年的633.6億元增至2020年的1805.96億元。2021年,盡管面臨疫情的不利影響,成都市文創產業還是實現增加值2073.84億元,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占GDP比重10.4%,同比增幅達到14.83%。
“如果要達到上述的目標,年均增幅實現12%左右即可。” 閻星進一步解釋,從經濟社會的發展規律來看,文創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應該是不斷增強的。結合歷史數據,發展現狀及今后趨勢來看,這個目標是比較科學合理的。
談建議
針對中小微文創企業,開發更多金融產品
產業政策的完善、營商環境的優化,企業最能感知。
“看到了發展的機遇和路徑。”梵木創藝區運營方——四川正火文化傳媒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創始人、副董事長羅邴文說,《規劃》中的七大工程,尤其是核心載體建設工程,加大了他們對未來發展的信心。
據悉,截至2021年底,成都市共有國家、省、市三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基地)64家,238條文創街區、2301個文創空間。“相信在《規劃》指引下,我們通過3年努力,能夠成功創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區。”
四川方所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敏也有相同感受。“作為一家文化企業,相當于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指南針’。”
幾年前,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風靡全國,成為成都文創產業的一張名片,參與電影出品的成都可可豆動畫影視公司,也從幕后走向臺前。
“《規劃》明確要持續推進文創金融深度融合工程,對我們這種輕資產的文創企業來說,是絕對的利好。”親身經過融資困難,該公司總裁劉文章尤為感觸。
在他看來,成都的文創金融已經作出了很好的創新,建立了完善的文創金融生態系統。站在企業角度,他建議,下一步針對中小微文創企業特點,能夠開發一些以著作權、專利權、商標權等知識產權為質押的貸款產品,為企業提供更多的資金支持,助力企業更好更快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