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李寰
記者2月27日從成都理工大學獲悉,今年9月,該校將在四川省內首次招收“行星科學”專業。2022年2月24日,由教育部公布的2021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中,行星科學等3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層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據了解,從探月計劃起,行星科學專家就呼吁展開行星科學本科教育。近年來,隨著我國深空探測事業的逐步深入,從2018年起,中國科學院開始著手組織行星科學的人才培養,2019年“《中國科學院院刊》行星科學專題”正式出版,全面闡述了我國行星科學的學科建設,同年成立中國高校行星科學聯盟。2020年9月8日,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招收首期10名行星科學研究生;9月19日,成都理工大學面向全校選拔“行星科學英才班”,開始精英化本科生培養。
此次,行星科學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標志著行星科學正式在國家教育體系中備案,為行星科學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根本性指導文件。
2021年8月初,成都理工大學向教育部提交增設行星科學進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的申請。
2022年2月24日,教育部正式發文同意將行星科學等31種新專業列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

什么是“行星科學”專業?
面對浩渺的宇宙,人類探索的步伐一直沒有停下。有人說“行星科學”是“宇宙最強專業”,有人說它是去太空上撿“石頭”,它到底是個什么專業?
參與創辦成都理工大學行星科學專業的李春輝老師介紹到,“行星科學”主要研究對象為太陽系的行星、彗星、小行星和系外行星的形成和演化過程,它雖然是新興專業,但并不是沒有基礎的。
行星科學是以深空探測為主要研究手段,是在之前的地球科學、空間科學、天文學等學科交叉基礎上產生的。深空探測大致又可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是解決我們怎么到火星、月球等上面去,另一部分則需要解決我們上去后要做什么?行星科學研究的主要就是后者。
為何要新增設“行星科學”專業?
2016年以來,中國航天進入創新發展“快車道”, “嫦娥五號”探測器實現中國首次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將1731克月球樣品成功帶回地球,“祝融號”火星車開展巡視探測,在火星上首次留下中國空間探索的印跡,中國航天實現從地月系到行星際探測的跨越,未來還將有更多深空探測計劃,這些計劃的開展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撐,特別是中國自己培養的優秀人才。從嫦娥計劃開始,國內的專家就意識到系統培養行星科學人才的必要性,這次增設“行星科學”專業,也是國家發展的迫切需求。
“行星科學”專業設置有哪些特色?
1972年,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成立了第一個行星科學系,標志著行星科學人才培養體系的開端。
在開設“行星科學英才班”時,理工大花大半年時間,系統地調研了國外高校的行星科學相關課程開設情況,“我們的培養方案中對地球科學類課程給予了充足的學時,同時也突出了數理化、計算機等基礎課程的教學。”李春輝介紹到,在專業核心課程方面,行星科學的本科培養方案較完備地涵蓋了當下行星科學所有的前沿研究方向。
他還補充道:“行星科學是個比較廣泛的領域,沒有一家科研機構可以涵蓋所有的研究領域,成都理工大學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一個想法就是開門辦學,學校鼓勵、支持和幫助同學們到國內外相應的研究機構去實習,以實現全行業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