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農村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佳

  陽春三月,崇州市白頭鎮,金黃的油菜花肆意綻放。這里游人如織,已成為市民常來的“打卡點”。

  90公里外,蒲江縣成佳鎮,春茶采摘正當時。今年,當地選育的早茶新品種“嘉竹一號”,僅鮮葉就收購均價就賣到了120元/斤。

  往北走,彭州市敖平鎮。距離川芎上市還有數月,當地正積極謀劃與“鄰居”什邡的新一季合作……

  一張張田野“切片”,蘊藏著成都“聯城帶鄉”的行動密碼。

  回望“十四五”開局之年,成都勇擔“主干”責任,立足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奮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

  2021年,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582.79億元,比上年增長4.8%;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26元,比上年增長10.2%。繼續在全省鄉村振興實踐中“走在前列、起好示范”。

  夯實農業“基本盤”

  萬里平疇的天府之國——成都,自古是川西糧倉。而今,作為總人口超過2000萬的全國超大城市,農業這個“基本盤”,在這里被賦予了更多內涵。

  春耕正酣。今年,都江堰市石羊鎮竹瓦社區村民李玉蓉打算繼續種植水稻。一年多前,她家的5畝承包地還是“樹林”,如今低效苗木已“騰挪讓位”,肥沃的耕地再次被用于糧食生產。

  谷非地不生,如何實現“良田糧用”?

  去年,成都在都江堰精華灌區創新實施了2.5萬畝低效苗木恢復水稻種植試點。同時,立足于提高糧食產能,成都優先在糧油園區和種子基地布局高標準農田。截至去年底,全市共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358.04萬畝,實現糧食播種面積572.8萬畝、產量230.6萬。

  除了穩糧保供,還有綠色科技。

  如今,在大邑縣安仁鎮新華社區,有個300畝的農場格外“不一般”,該農場由西華大學和華南農業大學聯手提供技術支持,“裝配”了物聯網、大數據等高科技技術,可實現“耕種管收”的全程“智慧化”。

  這是全省的首個“無人農場”,當電腦替代人腦,解決的不僅是“誰來種地”,也讓種地本身更綠色、更環保。

  成都已明確“十四五”末,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63%以上。立足這一目標,天府種業園、成都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正不斷建設完善,各類農業高技術在田間地頭落地實施,綠色智慧的都市現代農業未來可期。

  在鄉村振興的“四川實踐中”,以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為抓手,加快構建現代農業“10+3”產業,是一項重要核心內容。

  作為“主干”的成都,始終持續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園區建設。去年,全市共培育省級園區7個,評定市級園區20個,認定縣級園區33個。與此同時,天府農博園、金堂食用菌產業園等7個現代農業產業功能區組成“最強天團”,推動成都鄉村一二三產業全鏈條發展。在這些地方,“人”的活力、“地”的潛力、“產”的動力、“鄉”的魅力被激活、激發,現代農業產業生態圈正在逐漸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