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樣?

  多項應急避難功能融入景觀

  “我曉得棚宿區在哪兒,我帶你去。”3月19日,68歲的青羊區草堂街道草堂社區居民胡聲榮聽說記者要采訪應急避難場所,主動帶記者來到浣花溪公園南大門旁的一片綠地。“看嘛,這里就是,我們街道組織地震演練,我都來過好幾回了。”記者順著胡聲榮手指的方向看去,一塊藍底白字的指示牌上印著“應急棚宿區”5個大字。

浣花溪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      浣花溪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指示牌      

  “災害發生時,這里可以搭救援帳篷,容納上千人。”青羊區減災委秘書長、減災辦主任冉成林帶著記者走到綠地旁的竹林,這里還配有“應急水井”“應急水泵”。“隨時可啟動,以解決避難群眾的生活用水。”維護人員王鵬說,整個公園有7個應急供電配電箱、4個應急供水配電箱、兩個發電機、3個棚宿區,“避難場所設施,游客處處可見。”

浣花溪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指揮室      浣花溪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指揮室      

  沿石板路前行,綠樹成蔭,應急指揮室就建在樹蔭下。記者走進應急指揮室,一大兩小三塊屏幕映入眼簾。“公園里有10個應急監控攝像頭,這里可看到實時監控畫面。”冉成林介紹,監控系統已實現市、區、街道、社區、避難場所五級聯網,便于統一調度指揮。

  浣花溪公園北接杜甫草堂,東連四川省博物館,是一座開放性城市森林公園,也是一類應急避難場所。冉成林說,維護人員每天兩次巡護,達到避難設施隨時可啟用的要求。今年,青羊區將在浣花溪公園增設應急監控和標志標識,進一步完善應急避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