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建?
大型公園可容10萬人應急避難
不止浣花溪公園,成都的人民公園、塔子山公園、大源中央公園等都是應急避難場所。
在塔子山公園,錦江區匯源北路居民周倩告訴記者:“我經常來公園跑步,看到很多應急指示牌,現在具體位置都記到了。”

浣花溪公園應急供電指示牌
如此多的避難場所為什么建在公園里?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根據規范要求,成都市將應急避難場所分為一、二、三、四類,多建于公園、綠地、體育場館、廣場、學校等地。公園內多為低矮建筑,場地空曠,遭遇自然災害時相對安全,容納避難人數也較多。以浣花溪公園為例,占地400余畝,緊急情況可容納10萬人避難。
同時,成都市的公園多分布于市民居住區域,便于市民快速疏散。“在公園里建設應急避難場所,還考慮到協調和美觀問題。”該負責人說,應急避難場所和公園景觀風格要協調、不突兀,比如有些公園,應急指示牌和公園里的道路指示牌的風格是一致的,只是顏色有所區別,這也是將應急避難場所建設融入到公園城市建設中。

浣花溪公園應急水井指示牌
“這同時也是一種宣傳。”該負責人說,成都的公園分布多,離居民區近,“在非災時,市民經常到公園游玩,人流量大,將應急避難場所建在公園里,可讓市民在無形中接受防災減災科普教育。”
咋提升?
將新建23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
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說,應急避難場所是防災減災“防抗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踐行以人為本,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重要體現。目前,成都市應急避難場所總面積2000余萬平方米,建成區人均達到1.6平方米。

浣花溪公園應急避難場所指揮室
該負責人介紹,長期以來,各種原因,應急避難場所的管理和建設一直缺乏系統規范化指引。為了規范應急避難場所管理,成都市出臺了應急避難場所管理辦法。該辦法從規劃與建設、日常維護與管理、場所啟用與結束、監督和檢查等方面對全市應急避難場所管理進行規范,明確了各區(市)縣政府及市級相關部門職責分工;此外還出臺了應急避難場所建設相關準則,以此規范成都市應急避難場所的設計、建設及改造,并指導各級避難場所建設分級評價。
“十四五”時期,成都規劃建設23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和一批簡易應急避難場所,實現人均應急避難場所面積不低于2平方米。“目前,23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選址基本完成。”該負責人說,到2025年,成都市的23個區(市)縣都將新建成一個一類應急避難場所。下一步,成都市將提升已建成的應急避難場所效能,不斷提升城市韌性,筑牢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