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弟弟才22歲,這個小伙子義無反顧地來到了隔離酒店。”雷鈞說,當在監控里,看著這名女士把孩子托付給弟弟,工作人員們心里也很難受。此后,雷鈞一直和小伙子保持著微信溝通。
雷鈞得知,小孩一開始鬧得很厲害,小伙子為了照顧他,連續兩天都沒怎么睡覺。雷鈞便在微信里給小伙子鼓勁,交流如何做好孩子的衣食起居。專班還安排專人為孩子做餐食,給他送去玩具。小伙子也常常拍下視頻,將孩子的生活情況發送給姐姐。
27日,雷鈞又撥通了小伙子的微信視頻電話。記者看到,上述女士的兒子在畫面中玩著汽車玩具,不哭不鬧,雷鈞也開心地笑了起來。

② “常常連續工作幾個通宵”
類似的故事,不時在這家隔離酒店發生。
一位已經93歲的入境隔離人員,有心臟搭橋手術史。得知此情況后,王良敏主動增加面訪頻次,每日早晚例行電話問候這位老先生的身體狀況,在日常體溫檢測、癥狀詢問等例行工作的基礎上,主動提供血壓、血糖監測及心血管病專項隨訪服務。
為了能夠隨時掌握這位老先生的健康狀況,王良敏和老先生的兒子取得了聯系,并時常溝通,囑其隨時關注老人身體狀況,多和老人電話聊天。
還有一名入境隔離人員打電話給王良敏,稱自己因為失眠癥,感覺頭暈心慌、呼吸困難。王良敏詳細詢問了這名女士的情況,立即通知專班做好醫療轉運準備,并穿上防護服現場查看情況。
王良敏拖著沉重的吸氧設備和醫療服務包來到這名女士的房間,通過溝通,發現她的心理壓力較大,經常失眠。王良敏已經穿著厚重的防護服工作了一整天,但還是陪著吸氧的這名女士聊家常,像親姐妹一樣安撫著。
通過溝通,這名常失眠的女士的狀況明顯緩解。經過耐心的安撫和陪伴,王良敏順利解決了突發醫療情況,讓該女士感受到在家一樣的溫暖。
該隔離點負責人李澤美告訴記者,王良敏所在的醫療健康組,是工作強度最強的組,“常常連續工作幾個通宵”。醫療健康組主要負責隔離點疫情防控技術方面的培訓、指導、檢查等工作,其中之一,便是處理隔離期間涉及醫療衛生方面的相關訴求。
記者來到該酒店時,王良敏正身著防護服,在污染區內工作,無法面對面采訪。她通過微信視頻和記者取得聯系,她告訴記者自己一切都好。
③ “非常感謝工作人員,令我們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2021年底開始,小潘和他的愛人開始緊鑼密鼓地籌備著他們的婚禮。選婚紗,選婚慶酒店,訂婚期,一切似乎都很順利。
2022年1月13日,小潘突然接到組織安排,立刻到雷鈞和王良敏所在的隔離酒店專班報到,突如其來的工作變化打亂了他們的婚禮計劃。因為工作的特殊性,上班期間需要閉環管理,不能回家。
小潘的愛人沒有生氣,沒有抱怨,只是說了一句:“沒事,你去吧,家里有我呢!”
接下來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她幾乎是一個人完成了剩下的婚禮籌備工作,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在背后支持小潘,支持著防疫工作。
小潘在隔離酒店專班綜合組負責入境航班人員的信息核實,入境人員隔離期滿后,閉環到目的地的分流信息采集等工作。任務繁重,電話溝通入境人員的購票信息。
在數次推遲婚禮后,小潘在3月19日辦完婚禮,但他還沒來得及享受新婚的喜悅,又馬不停蹄地再次投入到隔離酒店的工作中,為疫情防控貢獻自己的力量。
記者了解到,該隔離專班有綜合協調組、醫療健康組、安全保衛組等共6個小組,由50余位工作人員組成。每天早上,他們會把當日的工作安排寫在一塊大板子上。以27日為例,他們要為隔離人員完成新一輪的核酸檢測、統計即將解除隔離的人員的去向信息,并督查污染區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況等。
記者注意到,他們的辦公室內擺放著幾十箱功能飲料和方便面。“累嗎?”記者詢問一名工作人員,他答道,要讓隔離人員在入境后,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入境,就是回家”。
記者看到,一名隔離人員在酒店留言板寫下自己的心聲,“非常感謝工作人員,令我們感受到回家的溫暖。”

紅星新聞記者 王拓 攝影記者 王紅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