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成都新一輪疫情來襲,如何在疫情應急情況下做好慢性病患者、危急重癥患者、透析患者、腫瘤放化療患者、孕產婦、新生兒、精神病患者、殘疾人、行動不便老年人等特殊重點人群醫療服務保障工作,維護正常就醫秩序,對防疫工作亦很重要。
據成都市衛健委消息,此前,成都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醫療救治組印發《成都市應急狀態下重點人群醫療服務保障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對疫情中特殊重點人群的醫療服務保障作出了相關規定。
根據《方案》,封控區、管控區和集中隔離點以外的特殊重點人群要充分發揮“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作用,有效分流患者。視患者病情將處方用量延長至12周,保障慢性病患者用藥需求。
發熱患者、黃碼人員等患者就近自行前往相應定點醫療機構按相關要求就診,危急重癥等患者就近轉運至救治能力強的醫療機構,醫療機構不得以疫情防控為由延誤治療或推諉危急重癥患者。
對于不能提供核酸檢測報告的危急重癥患者,醫務人員應在做好標準防護的前提下及時救治,同時對患者進行核酸檢測,核酸檢測報告顯示陰性后解除參與救治工作人員的閉環管理。
封控區、管控區和集中隔離點以內的特殊重點人群。在做好封控區、管控區和集中隔離點疫情防控的基礎上,要保持全市現有醫療服務保障體系有效運轉,維持醫療秩序正常運行。
要全面摸排封控區、管控區、集中隔離點內的慢性病患者、透析患者、腫瘤放化療患者、孕產婦、新生兒、精神病患者、殘疾人、行動不便老人等特殊重點人群底數,建立各類重點人群個案臺賬。
建立臨時醫療點、上門服務、互聯網醫療服務、轉運服務等工作機制。每10000人設置1個臨時醫療點,每個臨時醫療點安排1名有經驗的全科醫生、1名護士及專用車輛進行24小時駐點保障。
及時與封控區、管控區內居民建立聯系,為其提供健康監測、上門送醫送藥和健康保健服務。
具體來講:
1。慢性病、常見病患者管理。通過采取開具長處方、電子處方、藥品郵寄等多種方式,由臨時醫療點醫護人員提供上門服務和互聯網醫療等服務,保障慢性病、常見病患者的復診續方需求。按照就近原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要承擔起慢性病管理的職責,充分發揮家庭醫生團隊作用,積極對接上級醫院完善診療方案,共同解決居民的就診需求。
2。危急重癥患者管理。針對心腦血管、創傷、中毒等危急重癥患者,經臨時醫療點醫護人員初診評估確需進一步治療的,由120安排救護車和轉運團隊轉運至轄區內定點醫療機構,并安排專用車輛接回,做好閉環管理。對不能排除新冠肺炎的危急重癥患者,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在急診搶救室、手術室、病房設置緩沖區,按照相關制度和診療規范給予及時有效救治的同時進行核酸檢測,不得以疫情防控為由延誤治療或推諉危急重癥患者。
3。透析及腫瘤放化療等患者管理。對于腎功能衰竭患者、腫瘤患者以及其他需要定期維持治療的患者,按照首診負責制,轉運至原治療醫療機構由其提供不間斷醫療服務。確因疫情防控需要不宜繼續提供的,經原治療醫療機構會診后轉運至轄區內具備相應能力的醫療機構接續承擔,并積極參與醫療救治。在保證質量與安全的前提下可適當調整治療方案,通過增加治療周期、口服給藥等方式減少患者流動。
4。孕產婦和新生兒管理。對于臨產孕產婦、危重孕產婦、危重新生兒,轉運至建檔建卡醫療機構進行妥善處置。要適時安排核酸檢測,提前做好入院準備。確因疫情防控需要原建檔建卡醫療機構不宜繼續提供服務的,經原建檔建卡醫療機構會診后協調落實其他產檢及分娩機構,確保有效銜接,堅守母嬰安全底線。需急診急救孕產婦和新生兒處置存在困難,由轄區產兒急辦24小時值守兜底協調保障救治工作。
5。應急預防接種人群管理。預防接種醫療機構要按照轄區內人口基數及以往接種情況,科學測算需接種狂犬疫苗、破傷風疫苗等應急預防接種人群數量,安排足量醫務人員開展應急接種疫苗服務。
6。其他重點人群管理。要結合實際,做好精神病患者、殘疾人、行動不便老人等其他重點人群醫療服務保障工作。要參照危急重癥患者管理模式,積極為臨時醫療點醫護人員無法處置而必須轉診救治的患者做好醫療服務保障。
附:成都市應急狀態下特殊重點人群醫療服務保障定點醫院名單
紅星新聞記者 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