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發布“城市留言板”專欄啟動《我為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言獻策》活動以來,有市民提出建議:希望在公園中能夠增加公用的體育設施,比如足球場、籃球場、羽毛球場等。這一建議得到了不少市民的認可,大家紛紛表示,在公園中游玩、鍛煉的場景較少,無法滿足市民的需求。
如何讓市民在公園中更好地鍛煉、運動?市民、企業、人大代表提出這些建議。
市民聲音:
希望公園增加體育設施
“周末和家人去公園玩,環境是非常好,但是好像除了坐在草地上鋪塊野餐墊野餐,就沒有別的娛樂方式了。”成都市民吳女士告訴記者,每到出太陽的時候,她都喜歡帶著孩子,和朋友家人一起到青龍湖、北湖生態公園等公園游玩,但是去得多了也就無聊了,“能不能增加一些體育、游樂設施,讓去公園游玩的市民有更多可選擇的項目。”
“蓉漂”小白是一名足球愛好者,他來到成都已有三年時間,踢球的次數卻寥寥可數。“在成都很少有免費開放的足球場,一般都是按小時計費的足球場,但那種需要包場,我在這邊也沒有太多一起踢球的朋友,所以也很少去包場踢球。”小白告訴記者,他希望成都能夠多增加一些免費足球場,讓他這種足球愛好者可以隨時去踢球,“成都的公園很多,也很大,希望可以增設足球場,給市民更多公共開放的空間。”
“我一般都是去小時制的收費籃球場打球,因為場地、設施等都比較好,一些公園里有露天籃球場,但是維護得不好,地都開膠了,也不適宜運動。”成都市民郭先生對運動場的維護運營提出了建議:“一些公園里的露天籃球場幾乎成了擺設,因為沒人維護,設施老化,保障不了運動安全,所以希望在增設運動場的同時也能做好運動場地的維護工作。”
體育產業從業者:
建議增加社會資本的參與性
對于公園運動場地的問題,體育產業從業者林先生(化名)也感觸頗深。林先生表示,目前成都市內的公園、綠道體育場景相比于以前來說,逐漸在增多。“從體育的角度來說,以前綠道主要提供的是跑步、散步場景。但是現在來看,綠道公園中的體育場景越來越多了,比如說滑板碗池、五人制足球場、籃球場等等,場景也越來越豐富了。”
雖然體育場景越來越多,但總體數量來看仍然比較少,不足以滿足市民的鍛煉需求。“原因之一是一些公園里沒有規劃體育用地,很多公園非常大,但卻沒有場地可以修建體育場。”
而對于一些規劃有體育用地的公園,也面臨維護運營的問題。林先生告訴記者,現在公園的體育場地的一種運營模式是由政府修建、后期交給企業機構負責維護、運營。“但這其中有一個問題,政府修建的公園的體育場是公益性質的,而企業是要盈利的,露天籃球場維護成本又比較高,像地膠、籃球架都是易損品。在這種矛盾下,企業參與度低,體育場地得不到及時維護和運營。”
在林先生看來,要在公園中增加體育場景,首先應當在公園中合理規劃體育用地。“現在包括環城生態公園的各個園區、北湖生態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公園,面積都非常大,有足夠空間可以容納體育場地。”
其次,林先生建議增加社會資本的參與性。“比如公園里規劃的體育場用地,可以以租賃形式租給商業機構,機構進行建設以及后期維護。當然,體育場需要按相關要求滿足公益屬性,比如開放公益時段以供市民鍛煉,在非公益時段就是商業運營的模式,這樣能夠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在公園里建設更多高質量的體育場景。”
成都市人大代表:
建議對公園中的體育場景統一規劃、差異化發展
作為運動愛好者,成都市人大代表劉文雋長期關注成都市體育場景,就在上周,她剛剛完成了環城生態公園騎行一圈的運動。“在公園城市示范區的建設中,成都的生態環境變化很大,公園體系也逐漸成型,各類城市公園、郊野公園、社區公園、小微綠地等都越來越多,可供市民休閑游憩的戶外場地也越來越多。”劉文雋說,“但是,雖然有這么好的硬件設施,但與之匹配的體育、健康等消費場景卻并不多。”
以環城生態公園為例,劉文雋說,據她了解發現,在錦城湖、桂溪生態公園等園區有籃球場、網球場等體育場景,但還有一些園區是沒有設置體育場景的。“賽事名城建設需要全民健身的支撐,全民健身的場地、方式、需求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相應的體育配套設施要能夠滿足市民的健身、鍛煉需求。”
對此,劉文雋建議,由政府統籌,對公園中的體育場景統一規劃、差異化發展。“比如不同的公園設置不同的運動場景,根據場地、周邊人群的需求增設籃球場、足球場、小輪車、滑板等體育場地,使公園的運動場景更為豐富,公園的特色也更為鮮明。”
劉文雋認為,伴隨著體育場景的修建,將會帶動體育消費的發展。“就像廈門馬拉松的賽道旁會有一些體育品牌的體驗店,可以體驗運動設施、購買運動裝備,但是在成都,這種體驗式的運動消費場景還比較少。”因此,劉文雋建議,依托增設的體育場景,引進體育消費場景,“這也達到了公園自我造血的功能。”
同時,劉文雋還建議在這些場景的基礎上,再引進運動指導、運動康復的消費業態,在公園中形成一條運動消費產業鏈。“這是一個良性循環,有了技術的指導,運動康復的保證,可以讓市民的鍛煉更為科學、專業。”
劉文雋說,成都的體育賽事持續增多,全民體育的快速發展,也帶動越來越多的市民參與到體育鍛煉中來。“在公園中增設相應的體育場景,以及與其配套的消費場景,可以成為豐富市民文化生活的有效途徑和促進城市經濟健康發展的新動力。”
紅星新聞記者 彭驚
編輯 譚王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