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會建議:社會商業滿足基本需求,精品商圈提升區域品質
“這幾年,區縣也修了很多商業綜合體,數量是夠的,只是品牌門店不能滿足居民的消費訴求。”成都零售商協會秘書長歐建瓴說,成都是一座消費活力很高的城市,零售的活躍度在全國也排名靠前。她注意到,這幾年雙流、溫江等區縣的消費能力在追趕主城區,蒲江、都江堰等遠郊區(市)縣的零售市場也急速增長,但在品牌的引入上,還與主城區有較大距離。
“這一方面跟供應鏈有關,尤其是郊區新城比較遠;另一方面品牌入駐要第一時間選擇人流量集中的地方,也會考慮到周邊商圈的整體發展情況。”歐建瓴建議,區(市)縣原有的商業綜合體要進行重新的升級和改造,在物業條件、建筑外立面、品牌形象上更新。她同時認為,區(市)縣應當集中精力打造兩三個相對集中的消費集聚區,才更有利于吸引客流和品牌入駐。“特別是郊區新城,需要打造一個集中的商圈去滿足區域內消費升級訴求,通過引入一些更具號召力的品牌、即便復購率不太高但能給人更好體驗的品牌,提升商圈的品質。”
對于市民提出部分區(市)縣商業綜合體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歐建瓴直言:“市民想要家門口就是大型商場,這不太現實。”歐建瓴表示,分散布局可能帶來的是整片區域的商業發展都乏力。要想更好滿足更多市民的消費需求,最好是打造“小而美”的社區商業,在3公里甚至1.5公里之內滿足居民吃穿住行、養老教育等服務。
“這些年在城市化深入推進和消費升級趨勢下,商業布局逐步向大型業態郊區化、小型業態社區化發展,居民消費呈現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特點。”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主任董利表示,傳統商圈其實一直在為社區居民服務,但是在新消費形勢和環境下,消費習慣和特點的轉變下,以電商的快速發展背景之下,原有的傳統商圈經營壓力變大。有的在走向蕭條,有的因為疫情因素的疊加在關門閉店。他建議,激發消費需求活力,可以推進傳統商貿和實體商業向場景化、體驗式、互動性、綜合型消費場所轉型,同時通過大力發展夜間經濟、全時經濟、首店經濟等加快打造特色街區、智慧商圈等消費新載體,進一步激活區域的消費活力,更好地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專家建議:結合區域稟賦優勢,打造特色消費中心
“成都要建設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就要完善多層級、梯度式的消費中心規劃布局。”四川省政協委員、西南財經大學中國西部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毛中根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構建銜接互動、梯次發展、優勢互補的多層級消費中心空間大格局,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成都的主城區的消費場景、消費供給、消費能力、消費環境都要更優,因此不僅著眼于本土居民,也要承接外來的“高馬力”消費,即省內和整個西部地區的消費;主城區之外的區(市)縣還是應當重點將目標瞄準于本區(市)縣和周邊區(市)縣的居民。
進一步來看,主城區之外的區(市)縣正在面臨著新的機遇。“人口是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礎,未來人口集聚方向決定了區域消費市場發展潛能。”毛中根指出,隨著新型城鎮化推進,中小城市、郊區新城的消費集聚區的發展,是擴大內需的重點,也是消費發展具有潛力的地方,過去十年里,“新成都人”大量涌入新都區、雙流區、郫都區、龍泉驛區等主城區以外的中心城區,崇州等郊區新城也對大量農業轉移人口極具吸引力,這一趨勢還將持續。人口導入帶來旺盛的消費需求,對當地的餐飲、家政、教育等配套生活服務業提出了更高需求。
“建議政府結合區域稟賦優勢,抓準新消費發展趨勢,主動對接消費升級需要,打造特色消費中心。”毛中根表示,政府應當順應人口空間集聚趨勢,優化百貨商場、購物中心規劃布局,引導行業適度集中。同時,支持商業轉型升級,推動零售業轉變和創新經營模式,著力壓減物流等中間環節和經營成本,通過精準營銷、協同管理提高規模效益,改善消費體驗。
毛中根表示,區(市)縣可以充分結合當地特色,提質消費供給,一定程度上還能吸引消費回流。他舉例說,綿陽的方特和都江堰的融創雪世界就是以大項目為抓手,激活了當地的消費引擎。“但這種項目投入力度比較大、成本高、回報周期長,更多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項目配套。”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