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鄒阿江 楊芮雯

  4月18日,下午2時許,楊金惠坐在玉林三巷·巷子里門外的木質長凳上,跟記者談論著這些年來在社區的工作與生活。

  一介·巷子里

  她說起話來輕言細語,素顏,一頭烏黑長發,小頭小臉,眼睛很大。她不愛化妝,每天只描一下眉毛,涂個口紅,這個習慣從她進入玉林東路社區工作以來一直保留到現在。

  楊金惠(右一)

  楊金惠身后的這棟木質玻璃房,就是年輕人特別喜歡的咖啡驛站,也是一個社區藝術展覽空間。在房子走廊的正中間,有一道不足一米寬的玻璃門,推開這道門就是玉林東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大廳。

  這道門是玉林東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的“后門”,直線距離不到5米的地方就是服務中心的正門。

  2019年,巷子里修建的時候,本沒有這道后門,楊金惠找到一介規劃師張唐,硬是讓她在已經定稿的木房子設計圖紙上,給黨群服務中心開出了這道“后門”。

  開出“后門”

  2020年的四月,差不多就是今天這樣的天氣,巷子里正式營業。兩年后的現在,前來辦事的居民已經習慣了從這道“后門”進進出出。

  從社區服務工作者到社區黨委書記,從2017年跟隨專家團隊到德國學習兒童友好社區建設再到2018年赴日本考察社區空間改造,從傳統治理社區到面向全球招募社區規劃師。22年來,在社區治理之道上,楊金惠在不斷地探索和實踐。

  “用發展的眼光推動社區治理”

  赴德國學習兒童友好社區建設

  “當小區內的居民與小區外的市民真正地融合在一起,活躍的社區生活就建立起來了。”在楊金惠看來,如今的玉林東路是一個充滿煙火味的社區,也是一個開放包容和舒適自由的空間。

  成都市武侯區玉林東路社區是成都眾多老舊社區中的一個,有6700多戶居民。上世紀90年代,楊金惠和丈夫結婚后搬到玉林轄區生活。2000年,她在社區居委會的推薦下,以筆試第一的成績留在社區工作。

  楊金惠回憶,90年代的玉林小區,有很多央屬企業、國有企業集中在這里辦公?!坝行┦侨€建設遷來的,有些是玉林各個生產隊集中安置的農民,最后變成了城市人。”楊金惠指著一個方向說道,“玉林片區就有幾個地方都有集中安置的城中村。這些地方既有原住民,又有本地居民,慢慢的變成了一個多元融合的區域?!?/p>

  在社區居委會工作中,楊金惠所在的崗位主要負責居民自治和公共服務、解決居民日常生活問題等,用她的話概括就是“用發展的眼光推動社區治理。”

  “聽起來有些抽象,一句話就能概括的工作,實際上操作起來并不簡單?!?/span>在楊金惠看來,社區治理是一個不斷學習的過程,“黨的十九大提出了‘基層治理能力現代化’后,我們就一直在思考,到底要怎么做好最小的城市治理單元---社區治理這項工作。老百姓的幸福到底是什么?要如何去建設一個他們滿意的社區?”

  成千上萬個問題一直縈繞在楊金惠的腦海里,她決定做點改變。

  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是楊金惠最先關注的話題。在此期間,玉林東路作為成都市的試點社區,曾同全國六所城市就兒童友好社區建設開展系列交流。

  沉淀之后,轉變是在2018年10月,楊金惠跟隨國內專家團隊去德國呆了10天,行程就是參觀學習這個國家的兒童友好社區建設。

  “確實是大開眼界,關起門來做事情真不行?!?/span>楊金惠印象最深刻的是去參觀了一個社區?!懊總€住宅片區不遠處一定有一個兒童樂園,有滑梯、蹺蹺板、小山坡、秋千。。。。。。那天是周末,幾對年輕的父母帶著小孩正在玩耍?!?/p>

  時隔4年,有一個畫面,楊金惠至今難忘,“一歲的孩子,金發碧眼,搖搖晃晃地走向父母,雖然聽不懂他們在說什么,但是猜得出這個孩子一定是才學會走路?!边@種親子畫面,楊金惠在當時的玉林社區鮮有見到。

  “我們玉林社區的綠植很好,該有的公共基礎設施也都有了,但還是覺得哪里不對。”“人!”社區的綠化帶和公共空間就像是靜止的,沒有人的互動,這是楊金惠發現的第一個問題?!拔覀兊脑O施可能沒有從人的交互出發而建設。”

  在楊金惠看來,社區的鄰里關系不能被設計出來,但是可以確定的是,有助于人們相識交集的場所是可以設計出來的。

  從德國回來后,楊金惠和團隊把社區的空地開辟出來,做成“親子一米菜園”,每個家庭可以認領一平米俄菜園種菜;自主涂鴉墻,開放給兒童來進行涂鴉,包括用一些環保的瓶蓋和易拉罐做一些裝飾;自主設計社區內的綠植要如何擺放。。。。。。社區里開展的一系列互動,讓不同年齡階段的群體走到了一起。

  “能力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

  學習空間改造 社區經營

  楊金惠是個好學的人。在談話中,記者時不時會被她嘴里冒出的幾個詞匯而感到驚訝?!皶r間疊加空間”“灰色的邀請地帶””建筑的可達性和可使用性”。。。。。。你好像能從她身上看到建筑師的風范。

  “能力不是從天下掉下來的,就是不斷的學習。”2019年夏天,楊金惠跟隨專家團隊去日本考察?!澳鞘俏胰松械诙纬鰢佑|到很多日本當地比較有新意的議題,具體的案例和社團活化的技能、技術和知識的輸出?!?/p>

  同樣是10天的時間,楊金惠在那邊大概搞懂了空間改造和社區營造?!叭说臓I造、場景的營造、空間的營造、包括社區商業和機會的營造。這些都是我從日本回來之后,深入思考要推進的工作內容?!?/p>

  玉林東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背后原來有一塊100來平米的車棚?!败嚺锟梢怨┣皝磙k事的居民停車,車有地方停,人多了就沒地方坐。”從日本回來后,楊金惠開始抓社區空間改造問題。車棚的改造就是當務之急?!爱敃r也有居民來反映說這么大的車棚空著怪可惜?!?/p>

  2018年初,玉林東路社區在網絡上面向全球招募公益規劃師。在160多封推薦信中,楊金惠認識了東京大學碩士畢業的90后建筑師張唐?!斑@其實是一個互選的過程,張唐本人有非常美好的理想。她的理想是樓上住家,下樓就有非常好的空間,能夠大家一起交友,一起消費,其實就非常符合巴適和安逸的成都生活?!?/p>

  當時,楊金惠和團隊提出“三師聯動”,專業的規劃師,居民規劃師和社工師聯合組成“社區規劃師”團隊。“‘三師聯動’實地走訪,和居民交流,開了半年多的壩壩會,才開始起草圖紙,改造車棚?!?/p>

  楊金惠坦言,當時的出發點就是想做是一個融合性、全民友好的空間?!拔覀兩鐓^有300多名殘障朋友,這些群體的需求必須考慮到,其次是兒童和老人?!遍_工前,楊金惠跟張唐的團隊明確了幾個要求:空間功能人上一定要是殘障友好的;不要太封閉,能讓人走得進來;要有情調,未來可以推動示范化運營的美空間。

  后來,車棚經過9個月的改造工期終于變成了一介·巷子里。

  “門其實是一種‘邀請’的信號”

  為社區開出一道“后門”

  關于玉林東路社區黨群服務中心一樓大廳的那道“后門”,就是楊金惠的主意。

  “如果沒有那道后門,前來辦事的居民就必須繞著圍墻走到大廳中心背后才能看到這個新改造的空間。”在楊金惠看來。很多居民辦完事直接就從正門大廳離開了,那么巷子里的可達性和可使用性就不算成功。

  “增加這道‘后門’一開始設計師很為難,建都建好了,再開一道門出來就破壞了建筑的完整性。”為了這道“門”,楊金惠和張唐溝通了半年有余,事實證明,這道“后門”確實是開對了。

  自從有了這道門,不管是辦事的還是不辦事的都喜歡來坐坐,社區里的年輕人來喝杯咖啡,買菜的老人路過也要坐一會,甚至有居民會帶著象棋和牌在那邊打,殘障朋友來了,也不會覺得不舒服,因為它是個透明開放的空間,外面是大家都熟悉的街道,小孩也變得安全了,因為有很多雙保護的眼睛。

  玉林社區周末集市活動

  “這道門其實是一種‘邀請’的信號,邀請大家來社區里坐一坐。從巷子里走進咖啡館,再走進服務中心,你也許不會和別人說一句話,但絕不會產生疏離感?!睏罱鸹菡劦剑従娱g的交往大多是從日常和偶發性的交流開始的,這樣,公共交往空間就顯得尤為重要。

  孩子們跑跑跳跳有了童年玩伴,父母之間會討論育兒經,老人之間談論養老問題,年輕人談談最新的潮流。。。。。。在這個空間里,可能很多奇妙的故事發生。

  如今,來到成都的外地游客,去過春熙路太古里之后,必定會來玉林街道感受老成都的煙火味道。

  “社區治理落到文字上總是很虛?!闭劦接窳稚鐓^未來的發展,楊金惠說了一句話:“但老百姓的生活很真,未來的玉林一定是讓大家期待的,煙火味始終要有?!?/p>

  也許,社區就是一份記憶。按照楊金惠的話就是:“把童年的記憶還給下一代孩子,讓他們有一起長大的‘發小’,有一起在院子里涂鴉、種菜、玩耍的快樂,有樂不思蜀時被媽媽叫回家吃飯的記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