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將于4月26日至29日召開。4月25日上午,肩負著全市94萬余名黨員和2000多萬市民的重托,出席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的580名黨代表陸續到會場報到。
聚焦成都經濟發展、產業建圈強鏈、科技創新,黨代表們有什么期盼?現場,來自經濟、科技、“兩新”組織等領域的黨代表們透露了他們的關鍵詞:創新、人才、成都造……
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戴時飛:
為制造業建言獻策,搶抓產業“西進”機遇
“未來幾天,我會和其他黨代表一起,圍繞如何助推成都實體經濟發展進行深入交流,尤其要為成都制造業發展建言獻策。”成都永峰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戴時飛表示,身處制造行業,他尤其感受到成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給企業發展帶來新機遇,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近年來,戴時飛感受到一個明顯的趨勢:隨著交通物流、營商環境等不斷提升,尤其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背景下,一些沿海地區的企業希望到西南地區投資建廠。
“制造行業分工很細,我所在的航空航天結構部件加工制造屬于產業鏈偏下游方向。非常希望來自沿海地區的原材料供應商、設備供應商等到成都布局,這樣能夠大幅縮短本地企業的供應鏈長度,大幅提升供應鏈安全程度。”戴時飛表示,接下來會抓住沿海地區企業在西南地區拓展市場空間的契機,通過產業協作的方式,促成更多產業鏈環節的相關企業到成都開展合作。
還有一個利好讓戴時飛充滿期待,“國家正在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成都制造業可以搶抓這一發展機遇,在招引企業落地時,通過建立標準化產品驗收體系和市場準入條件,從根本上在西南地區打造一個高層級的供應鏈體系”。
“實際上,制造企業的發展,除了要有完整的供應鏈支撐外,還需要提升基礎研發能力。”戴時飛說,未來會協同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助推整個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比如,在制造業中,很多生產工藝都是相輔相成的,制造領域企業需要面向市場、客戶來設計更優的產品,設計更好的工藝路徑。“從這一點來看,創新,恰恰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一環。”
戴時飛還期待未來更多優秀技能人才投身到制造業中來。“成都要打造一個完整的制造業供應鏈,需要更多人才。我們已經吸引了一批來自沿海地區的高層級人才加入,還會引入更多合作伙伴參與進來,助力成都制造業轉型升級。”
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王暾:
期待城市加大對創新和應用人才的吸引
成都市美幻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對未來五年最大的期待,是“加快推進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
王暾告訴紅星新聞記者,過去五年,成都的地震預警技術繼續保持全球領先,成果研發及應用逐步拓展到多災種,為我國災害預警體系建設建立了好的模式,“是災害預警領域的重要機制創新”。新的五年,王暾有新的期待,他希望能繼續推進災害預警成為基本公共服務,展現“成都制造”在災害預警領域的原創性影響力,助力全國災害預警體系升級。與此同時,王暾還期待地震預報領域開拓創新,從“預警”轉變為“預報”,讓地震預報實現“天氣預報”的模式。
王暾還表示,在公共服務領域,除了企業的自主創新,也需要政府在新科技,特別是公共服務領域,加大對創新和應用人才的吸引。
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葉銳
將針對碳中和領域相關技術成果轉化提建議
談及此次參會感受,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葉銳坦言:“非常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
葉銳是一名來自基層的科技工作者,一直在企業一線從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我一直覺得中試是打通原創技術走向產業化的關鍵一環,在這次黨代會中,我將對成都市推進先進材料和碳中和領域的相關技術成果轉化提出一些建議。”
葉銳談到,他所在的企業正在通過中試促進科技成果轉化,讓更多來自高校的成果走向市場,與此同時,通過企業和地方的產業協作,爭取在更大范圍內實現資源配置。
“我們成立了上百人的團隊推進中試實驗,同時和成都市青白江區的相關產業相結合,做好原創技術轉化,在此過程中,還會形成知識產權交易、碳中和大數據管理,舉辦國際頂尖會議,聚集更多院士專家和科技行業協會資源,促進地方經濟發展。”葉銳說。
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汪宗福:
期待打造電子信息自主可控的產業圈
對成都匯蓉國科微系統技術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總經理汪宗福來說,即將召開的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將進一步激勵科技工作者投身自主研發事業。
“過去五年,成都在電子信息產業的應用領域已實現較快發展。”汪宗福說,比如,不少國之重器的背后都有“成都制造”的身影。汪宗福提到,目前我國產業發展已經從“建基”轉變為“強基”,而在電子信息領域,成都產業優勢明顯,尤其在產業技術和人才儲備方面基礎較好。
在汪宗福看來,接下來五年,成都電子信息產業將進入關鍵期,“最重要的是加大技術研發,圍繞國產化加大核心設備、工藝、器件、軟件的自主可控水平,打造一個自主可控的產業圈”。
成都地鐵運營公司車輛機械技術管理專工史杰:
做好本職工作,保障地鐵車輛安全運行
史杰是一名車輛機械技術管理專工,就職于成都軌道集團成都地鐵運營有限公司運營三分公司。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黨代表,他表示,將繼續鉆研軌道交通技術,為成都地鐵的穩定運營提供高質量的檢測維修服務。
今年33歲的史杰已經在成都生活工作10多年了,近年來成都日新月異的變化讓他深切感受到,身處公園城市,生活幸福指數在不斷提升。“這座城市生態環境在逐漸變好,城市綠道交織,公園眾多,生活在成都,感到很舒適。”史杰說。
史杰每天和地鐵“打交道”。如今,成都地鐵線路不斷增加,一輛輛地鐵車在城市穿梭,保障數百萬市民出行。而史杰的工作,就是對地鐵車輛進行安全檢查及維護。
在工作中,史杰喜歡鉆研技術難題并提出有效解決方案,去年還因此獲得“成都工匠”表彰。對他而言,個人榮譽之外,團隊一起進步也很重要。“我也會和工友們一起,針對車輛高質量檢修進行經驗交流,琢磨創新點子,研發輔助裝備,以保障車輛安全運行。”
作為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史杰感到肩上的責任更大了。“身處一線,我每天都要堅持在思想上系牢‘安全繩’,一絲不茍地對地鐵車輛進行檢修維護,保障車輛正常運行,給市民提供更加安全、準點、舒適的乘車體驗。”
紅星新聞記者鄒悅 宋嘉問 攝影記者 呂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