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成都4月28日電 題:成都: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迭代城市發展新算法
新華網侯大偉、黃曉蕓
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一向以“休閑”“安逸”名揚天下的成都,在謀求城市發展的道路上其實一點都不“慢節奏”。但作為整體的城市的迅猛生長,與作為個體的居民的美好生活之間,很多時候并非能夠天然地統一。
人口突破2000萬、經濟規模近2萬億、城市格局正在從“兩山夾一城”轉變為“一山連兩翼”、邁入超大城市行列的成都,將如何彰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鮮明主題和價值追求,從而探索中國式現代化城市發展之路?
正在舉行的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上,成都明確提出要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積極探索山水人城和諧相融新實踐、超大特大城市轉型發展新路徑。
成都的城市發展算法與底層邏輯,正在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引全面迭代升級。
以人民為中心鋪陳 以幸福為目標演進
工人村社區結合建筑文化打造的閱讀空間。金牛區駟馬橋街道工人村社區供圖
成都金牛區駟馬橋街道工人村社區建于上世紀50年代,是成都第一批城市建設者的集中居住區,2021年,這里又“上新”了。原來的黨群服務中心被改造成了三層小樓,一樓保留了社區便民服務站供居民辦事,還能為居民提供配鏡、理發、修表等服務;二樓的夫余書坊是結合建筑文化打造的閱讀空間;三樓聯合木作團隊開設了社區手工教室,大人可以來這里紓解壓力,小朋友可以來這里“玩中學、學中做”。在工人村社區黨委書記楊健勇看來,更新的目的,是“讓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讓社區的發展可持續”。
花牌坊社區舉辦的讀書會活動。金牛區西安路街道花牌坊社區供圖
這樣的更新,在成都各處上演:武侯區老馬路社區的十二樂微博物館,結合武侯區音樂坊片區的音樂文化、產業積淀,打造關于提琴、吉他、二胡、古琴等樂器主題的微博物館,將音樂藝術傳遞到市民家門口;金牛區花牌坊社區美空間疊加多重功能,居民們可以在這里學舞蹈、開讀書會、賽書法、交流家庭教育;成華區的猛追灣,融入了藝術、科技、文創等元素,成為消費熱點區;錦江區華興街結合傳統文化打造開放式文創街區和文化創意體驗場,成了“網紅打卡點”……截至目前,成都已啟動片區更新項目61個,計劃今年內還將啟動19個。
協調城市發展與人民訴求,城市更新推動著老舊小區踩上公園城市的發展節拍,一個個社區、街區成為市民觸手可及、出門能見的高品質生活場景,不斷豐富著公共服務的顆粒度,也昭示著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的價值遵循:人民至上。
老馬路社區的十二樂微博物館之一。武侯區望江路街道老馬路社區供圖
在茶館中泡一杯蓋碗茶,在鳥語花香中品味生活的恬靜;在綠道上跑步騎行,打卡各式各樣的休閑娛樂場景;市民的玩法新添騎行100公里游環城生態公園……從工業邏輯回歸人本邏輯,從生產導向轉向生活導向,2021年,成都全面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描繪出成都市民的期許和夢想中幸福美好生活的清晰圖景。
成都連續13年位居“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2017年以來,成都累計投入9100億元實施重大民生項目649個,新增學位59.4萬個、醫療床位2.6萬張、養老床位1.4萬張,建成保障性住房16.5萬平方米,累計新增城鎮就業133.5萬人。
以改革為支點創新 以開放為起點轉型
面對超大城市轉型升級提出的諸多課題,成都更離不開創新這個“第一動力”的牽引。
不久前,2021年度四川省科學技術獎獲獎名單公布,成都主持及參與的共有230個項目及人選,獲獎數量占四川省總獲獎數量的85.19%。截至2021年年底,成都累計注冊新經濟企業突破58.3萬家,同比增長27.3%,2021年實現新經濟營收2.1萬億元,同比增長26.8%。
成都科學城全景(2022年4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劉坤 攝
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改革”成為成都不斷提升創新能級的關鍵。
圍繞科技成果轉化,成都深化技術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支持高校院所設立技術轉移專業機構,建立健全區域技術交易信息發布機制、科技成果信息匯交機制。
圍繞創新生態培育,成都優化“科創貸”等政策性信貸產品體系,擴大“人才貸”“成果貸”“研發貸”覆蓋范圍。完善“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科創空間”的孵化培育鏈條,常態化開展“校企雙進”“菁蓉匯”等系列活動。
圍繞人才評價制度,成都建立健全以代表性成果評價制度為標準的多元化人才評價機制,深化科研人員職稱評審制度改革。
創新賦能城市,離不開擴大開放,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成都以開放倒逼改革,又在開放中實現轉型,提升在世界城市網絡體系中的節點地位和樞紐功能。
位于成都青白江區的成都國際鐵路港。青白江區委宣傳部供圖
在成都青羊區政務服務中心智慧服務窗口,辦事群眾和企業在自主設備上通過刷身份證操作,不到2分鐘,就可完成不見面審批。2021年12月出臺的成都營商環境“4.0版”政策突出“集創新求突破”,從聚焦市場開放、聚焦辦事體驗等5個維度,共制定了215條工作舉措。
成都市青羊區政務服務中心智慧服務窗口。閆青 攝
圍繞激發企業活力,成都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2021年,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創歷史新高,達62.7萬戶。
圍繞打造多層次人才體系,2022年,成都從“政策引才”向“生態營才”轉變,成都人才政策“3.0”版本優平臺、營生態,筑牢人才工作的持久競爭優勢。
作為全國唯一依托鐵路港而設立的自貿試驗區,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積極探索創新,敢想敢試,在全國最小的自貿“試驗田”里“種”出較為豐碩的改革成果。四川自貿試驗區青白江鐵路港片區自掛牌成立五年來,創新“中歐班列+內陸港”發展模式,全面完成115項改革試驗任務,形成108項改革創新經驗成果。其中,集拼集運模式入選國務院第五批自由貿易試驗區可復制可推廣改革試點經驗,中歐班列運費分段結算估價管理改革入選自由貿易試驗區第四批最佳實踐案例。
目前,成都已構建起國際(地區)航線達131條,累計國際班列超1.6萬列,落戶成都的世界500強企業達312家。
以安全為底線管理 以綠色為本底發展
增設智慧安防,通過采用“人臉識別”系統、煙感24小時監控預警,加強小區安全系數;智慧化停車場緩解停車難,解決亂停車問題,全方位、全時段掌握小區內人、車的動向——成都高新區肖家河街道的新盛社區運用數字技術,為居民打造了一個安全、舒適、便利的生活環境。
《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提出,要著力健全現代治理體系、增強公園城市治理效能。統籌安全和發展、秩序和活力,使城市治理更加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正是公園城市建設的應有之義。
成都市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成都市自然災害預警發布平臺已初步建成,平臺綜合集成了成都市衛星遙感監測、人口熱力圖數據服務等支撐平臺,融合應用防汛、氣象、公安、環境監測、市場監管等部門系統,在安全風險預測預警、事故規律挖掘、應急救援決策分析、重點行業領域形勢研判等方面發揮出重要作用。
瞄準“安全韌性”,成都還將加快推進沱江、金馬河流域防洪能力提升工程和中心城區排水能力提升改造工程建設,并持續推進食品追溯體系建設和藥品抽檢體系建設,持續擴大智慧安防小區覆蓋范圍等。
不僅是城市的“神經末梢”越發智能、安全,“城市大腦”也正構建起全天候全時段在線監測、分析預測、應急指揮的智能城市治理運行體系。
“截至目前,全市統一的政務云平臺承載市縣兩級1500余個非涉密應用,基本實現政務基礎平臺統建共用。”成都市政務服務管理和網絡理政辦公室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政務信息資源共享平臺日均交換數據3800萬條,累計共享數據500億條,促進了數據多跑路;市網絡理政中心匯聚政府、企業和社會數據65億條,接入30萬路視頻和物聯感知終端,開展數據融合應用,形成“城市數據大腦”雛形。
根據《智慧蓉城運行管理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成都還將以智慧大運、疫情防控、交通管理、應急管理等8大領域為重點,推進提升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網通享、一鍵回應能力。
成都雙流區空港中央公園之五湖四海。
踐行新發展理念,必須把綠色作為城市發展的本底;建設公園城市優美形態,也首先呈現在城市空間的綠色生態上。
100%“綠電”運行、新建場館達到綠色建筑二星級標準、除專用車輛外100%實現新能源車保障、賽時期間中心城區及各賽區綠色出行比例達到70%……即將到來的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中的“綠色”,映射出“雙碳”目標背景下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
聚焦“雙碳”目標,成都統籌推進空間、產業、交通、能源四大結構調整,前瞻布局氫能、新型儲能等產業賽道,加快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經濟體系,集聚了通威太陽能、中航鋰電等一批重大綠色低碳產業項目;創新碳惠天府機制,在國內首創提出“公眾碳減排積分獎勵、項目碳減排量開發運營”雙路徑碳普惠建設思路;“綠道+”“公園+”“林盤+”策略,塑造了成都市民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實現生態價值向經濟價值、社會價值、美學價值延展。
截至2021年,成都的環城生態公園、錦江公園全線貫通,建成天府綠道5188公里,森林覆蓋率提升至40.3%。錦江水生態治理深入推進,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增至299天,單位GDP能耗實現“五連降”。
2021年,成都新增推廣新能源汽車10.8萬輛,清潔能源消費占比提升至62.6%,綠色低碳企業實現主營收入2000億元。成都計劃到2025年,力爭建成近零碳園區、工業企業、公共機構、景區共不少于30個;建成近零碳社區不少于30個,實現區(市)縣全覆蓋。
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成都,始終關注人的需求、助力人的成長、追求人的幸福。下一個五年,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有更具象的表達,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動力能級也會有更宏偉的書寫。成都,正向著山水人城和諧相融的公園城市不斷邁進。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嘉楠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