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為成都更高水平的開放提出了新的使命和要求:堅定不移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加快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

  如何實現這一目標?“要發揮好‘兩場兩港’的優勢,把開放作為支撐城市未來發展的最大變量,聚力打造國際門戶樞紐,做好、做深、做足開放這篇大文章,提升在國家區域發展和對外開放格局中的位勢能級。”成都市口岸物流辦黨組書記、主任杜進有表示,用好“兩場兩港”優勢不僅要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服務產業方面來發力,也要通過供給的完善來刺激產業的集聚和布局,引領帶動產業躍升。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

  持續增強航空門戶樞紐的國際功能

  拓展航線發揮洲際周轉功能

  去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明確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面向世界的四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群之一。

  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相比,成渝綜合交通樞紐在銜接國際性綜合交通時,缺乏遠洋運輸這一重大交通方式;與重慶相比,成都不臨江不靠水,主要以航空、鐵路、公路共同構成綜合交通運輸體系。

  有著先天的短板,成都如何建設國際門戶樞紐?“兩場兩港”是成都突圍的關鍵。“結合成都的區位特點、地理特征,以及成都與國內主要城市群的時空距離,我們的優勢還是主要體現在航空和鐵路方面。”杜進有表示。

  作為航空門戶樞紐,成都是國內繼上海北京之后的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持續保持在全國航空第四城的位置。2020年,雙流國際機場躋身全球最繁忙的十大機場之一,起降架次和運營總航班數均位居全球第8。

  持續增強航空門戶樞紐的國際功能,杜進有認為,要推動“兩場一體”協同運行、差異發展,“在疫情之后或未來五年的時間,除了拓展航線還要發揮成都洲際周轉功能,讓北美飛南亞、歐洲飛澳新的航線選擇在成都中轉,逐步發揮洲際航空中轉樞紐功能,成為國際貿易的重要航路點和載體。”

  杜進有還給出了一組數據:從方式構成來看成都的進出口貿易數據,航空運輸占比超過80%。作為主要貿易通道的航空樞紐,需要不斷提升服務效能,“下一步要著力從供給的角度做好效率的提升、成本的降低,同時也從需求的角度加強跟產業部門的配合,把供給和需求提高到更好的平衡。”

▲成都(雙流)空鐵國際聯運港開行直達莫斯科班列 資料圖▲成都(雙流)空鐵國際聯運港開行直達莫斯科班列 資料圖

  增強鐵路港的集疏能級

  加強招引“關檢稅匯融投法”專業服務機構

  去年1月,在重慶團結村站和成都國際鐵路港,兩地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列車同時發車,這是全國首次實現跨省市中歐班列合作。僅用了一年時間,中歐班列(成渝)號共計開行折算列超4800列,開行量占全國比例約30%。

  在杜進有看來,中歐班列(成渝)的開行發揮了“1+1>2”的效果,從過去的拼數量、拼價格轉變成更加注重運行質效的提升。尤其要看到的是,通過中歐班列打通對外開放的鐵路通道,直接帶來了成都外貿經濟發展曲線的上揚,還進一步加速了適鐵適歐產業向中西部地區的加速轉移。

  “我們也要利用現在的契機,進一步完善鐵路港的功能,進一步加強招引“關檢稅匯融投法”等專業服務機構,完善集裝箱共享等核心功能,優化班列‘干支銜接、樞紐集散’運行模式。”杜進有表示。

  打造國際物流鏈供應體系

  聚焦市場主體和細分領域建圈強鏈

  有了通道,有了口岸,如何才能把口岸通道的功能運用好?

  “我想,要把物流作為一種血脈或者神經系統,有機地跟產業嵌入到一起,去提升整個產業的效率,降低產業發展的物流成本。”一個故事啟發了杜進有的思考。

  早期在龍泉驛調研時,杜進有注意到,當地的許多汽車制造企業都要專門安排倉庫來堆放零部件,生產出的汽車整車也需要巨大的停車場來停放。究其原因,還是汽車的產業鏈跟供應鏈物流不夠有機銜接。而在接下來的精益制造或者是智能制造里,需求是可以定制的,通過持續地完善產業的供應鏈銜接,可以實現精準的匹配。“以最小的庫存,以最小的零部件的占壓來實現一個最高效的市場匹配,我想這也是我們下一步國際物流服務于產業發展,最終助推經濟發展和城市能級躍升的一個著力點。”

  打造國際物流鏈供應體系,成都還將推動“四港六中心”物流樞紐加快建設,聚焦市場主體和細分領域建圈強鏈,持續推進龍頭企業和重點項目招引。杜進有介紹,按照“雙招雙引”的要求,成都在加快構建“引進一名領軍人才、落地一個重大項目、帶動一個產業發展”的良性生態,市口岸物流辦特別加強了一些國際物流供應鏈的龍頭企業、重大項目和細分領域的招引,要真正把提升物流嵌入到制造業和服務業的需求中去,把傳統的物流企業改造成一些物流的綜合服務集成商,通過整合上下游、左右岸資源,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引領帶動產業集群。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