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為了測試一個項目,在車間和同事忙到凌晨,今天白天還會進行技術優化。”4月21日上午,成都市青白江區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簡稱“玉龍化工”),葉銳絲毫沒有疲憊感。“我從大學開始就喜歡搞中試實驗,把過去的興趣變成如今的事業,這是很有奔頭的一件事”。

  “80后”葉銳是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目前擔任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副總經理。剛剛步入不惑之年的他來自武漢,從2005年考取四川大學化學工程專業研究生,到走上工作崗位,他在成都生活了17年。

  “成都成就了我的學業和事業,作為一名黨代表,我會更加牢記身上肩負的責任和擔當,將和團隊一道為成都打造一個更高水準的中試平臺,加速本地科技成果轉化。”在接受紅星新聞記者采訪時,葉銳坦言,他對成都綠色低碳領域的科技成果轉化充滿期待。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葉銳▲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 葉銳

  求學成都,扎根成都

  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

  “我在大學本科期間就入黨了,在川大讀研時,除了學習理論課程和科研實驗外,我更喜歡去企業一線做產業實驗項目。在學校老師的教導下,工科學生更應該去企業一線實踐,碩士畢業后選擇去企業。后來川大的一些科研項目陸續放在這里進行中試,長此以往,企業和川大建立了緊密的科研協作關系。”葉銳說。

  玉龍化工的企業展廳展示了多項基于三聚氰胺原材料研發生產的泡沫制品,它們被應用在環境治理、汽車行業、芯片清洗等行業。其中,不少產品來源于高校實驗室的創意點子在此進行中試,然后進行產品量產,最終打入市場。

  “這個產品有阻燃功能且沒有煙毒性。”話畢,葉銳拿起一塊三聚氰胺泡沫制品,用打火機將其點燃,“你現在看到的是成熟的產品,而且產生了市場訂單。然而,產品面世之前的中試環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該公司展廳的一面墻上,鋪滿了科研團隊獲得的各項榮譽證書和專利證書,其中一個證書十分搶眼。時間倒退3年,北京,人民大禮堂,葉銳參加了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

  “我從來沒想到自己能夠步入如此高規格的榮譽殿堂,這對我是一個巨大的鼓舞。”就在那一年,葉銳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這是一項集體榮譽,同時獲獎的還有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琪等專家。

  在獲獎之前,四川大學王琪院士團隊帶領玉龍化工共同研發了“新型三嗪阻燃劑清潔劑制備及阻燃塑料加工關鍵技術”,葉銳全程參與這個項目。“通過10余年的校企合作,企業的中試平臺日趨完善,能夠讓高校師生的很多點子在這里得到進一步的驗證,實現科技研發1→100的轉化。”

  更大的“產業夢”即將實現

  未來要在成都打造“一小時中試圈” 

  在材料科學領域,一個創新點子醞釀出來后,它必須借助實實在在的空間載體開展中試。玉龍化工廠區內布局了大大小小的中試空間,安裝了能夠滿足不同實驗條件的科研設備,部分來自海內外高校的科研團隊已經將項目放在這里開展中試。

  “實際上,通過中試實驗,可以進一步驗證乃至優化科學家的創新點子。”葉銳說,一些項目通過中試環節后,產品量產成為可能,隨即引來行業和資本的關注,“四川大學石碧院士團隊正在這里進行中試,其中一些項目正在走向市場。”

  一波接一波的高校科研團隊選擇同葉銳所在的工程師團隊協同開展中試試驗,催生出的一個個市場化產品讓企業和地方政府看到了產業機遇。于是,在政府和企業的“共識”之下,玉龍化工廠區一側,一個占地面積達1700余畝的“一站式高性能材料科技服務平臺”即將啟動。

  “這是一個由政府部門牽頭,以企業為主體的中試產業園區,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協會、學會等優質資源。”葉銳說。

  在葉銳看來,很多時候,院所專家更專注于0→1的原創技術研發,而1→100則需要專業的工程師團隊進行配合。由于雙方分工不同、合作方式不確定等問題,導致了專家科研成果較難落地,如果將中試實驗打造成一個產業,實現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在此過程中能夠培育更多的“成都工匠”。

  “成都中心城區到青白江很近,我們會打造出‘一小時中試圈’,讓更多材料科學的創新點子在此轉化。”葉銳期待,在成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背景下,依托中試平臺轉化出更多低碳產品,讓城市的綠色生態本底更加凸顯。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