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4月26日開幕。在長長的參會名單里,60歲的楊玉梅名列其中,她的身份是邛崍市羊安街道界牌村村民。

“我來自農村,希望把群眾的聲音帶到會上”
楊玉梅愛笑,性子干練爽朗,說一口地道的邛崍話。采訪時,她第一句話便是:“我來自農村,有幸參加此次黨代會,希望把農村群眾的聲音帶到會上。”
事實上,村民,并不是她唯一的社會身份。
2007年,楊玉梅放棄了在外打拼的事業,回鄉當起了村黨支部書記。“女村官”一當,就是15年。
去年3月,因身體年齡等原因,她從崗位退下。“身退心不退”,她用這句話來概括退休生活。
退休后,楊玉梅參與了成都市的“續航計劃”,成為村里的社區發展治理顧問,用她多年的工作經驗幫助年輕的社區書記,提升基層社區治理水平,助力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
此外,她成立了“老支書工作室”,是社區的黨員志愿者。她將這兩個身份的主要工作概括為:“以黨建引領為抓手,解決群眾實際問題,推進基層社區高質量發展。”
“盡管有上述社會頭銜,但那些都是我職責所在。作為一名‘三農’工作者,能以一名村民,一名普通黨員的身份參與此次黨代會,讓我倍感榮幸驕傲,也體現了成都對最基層黨員、最基層群眾的重視。”楊玉梅說。
“村里的年輕人回來了,家鄉也越來越年輕”
界牌村位于邛崍市羊安街道東北部,居邛崍、新津、大邑三地交界處,緊鄰天府新區邛崍產業園區和羊安現代產業新城,原是一個沒資金、沒產業的空殼村。
自2007年上任界牌村黨支部書記以來,楊玉梅帶領村兩委干部通過探索黨員示范引領,群眾集體參與的“大園區小業主”經營模式,帶動全村種植戶適度規模種植經營,以葡萄、荷藕、獼猴桃種植、采摘、觀光、體驗為一體的特色農業漸成體系。同時,以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契機,以“公司+集體+農戶”三結合模式,組建邛崍市界牌商貿有限公司,修建了羊安新城綜合市場,帶動1700余人就業,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日子越過越紅火,實實在在享受到了改革發展帶來的紅利。
2020年,界牌村被評選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也是四川省鄉村振興示范村。煥然一新的鄉村,變化肉眼可見。
楊玉梅說,以前因為交通不便,只要是離開成都市工作,本地村民都習慣將其稱為“外出務工”。“現在‘交通一通,一通百通’,沒有出省的,都不叫外出務工了。”她說,交通不僅縮短了時空距離,也拉近了人們的心理距離。
羊安街道是邛崍的第二個工業點,工業產業較為發達。她看到,隨著現代化產業推進,家鄉日新月異。這幾年,很多本地外出務工青年紛紛選擇回鄉創新創業。楊玉梅拉起村上的致富能手和企業負責人成立了回鄉創業導師團,為回鄉創業的年輕人出謀劃策,提供要素支持,解決創業難題。越來越多的外出務工青年返鄉創業,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為家鄉的發展貢獻了一份力量。
“村里的年輕人回來了,家鄉也越來越年輕。”楊玉梅說。
“當黨代表,并不是開個會、舉個手就完事”
事實上,這并不是楊玉梅第一次參加成都市黨代會。她曾是成都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雖然兩次參會時的社會身份不一樣,但她的心情、期盼始終如一。
“當黨代表不只是開個會、舉個手就完事了,平時必須多接觸走訪群眾,搜集情況,把群眾所需所想和農村發展所遇到的困難,通過代表‘直通車’反映上去。”她提及,此次黨代會報告提出:要推動“三個做優做強”,提升城市整體功能。其中,郊區新城要發揮大城市帶動大郊區優勢,做優做強生態價值轉化、促進鄉村全面振興、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等核心功能。
“報告為作為郊區新城的邛崍指明了發展方向,也讓我們基層工作者更有底氣。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結合過去五年所行所思,她建議,進一步完善農村資源、資產、資本要素自由流動和農村產權抵押擔保等相關政策,增強農村造血功能,壯大集體經濟。
同時,鼓勵支持農村養老服務業、托幼業發展,緩解年輕雙職工工作生活壓力。比如,建立鄉村文化載體,建立老年學校,提高居民文化素質,讓農村更多社區建立普惠制養老,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
此外,她還建議加快推進天新邛快速路建設,提升區域互通互聯能力,方便群眾出行,帶動產業發展。
采訪末尾,她反復提及:“過去幾年,我只是干了該干的事兒,但組織給了我太高的榮譽。”這些榮譽,也代表著沉甸甸的責任,激勵著她前行。
她相信,五年后的成都,一定是一個有盼頭、有看頭、有奔頭的城市,鄉村也會變成大家夢想中的樣子,甚至會比城市更美。
在她眼里,“夢想中的鄉村”一定是天藍、地綠、水清、景美的,產業興旺,老百姓生活富裕,社區和諧。
就像此次黨代會報告里說的那樣:“農業更強、農村更美、農民更富”。
紅星新聞記者 彭祥萍 攝影記者 呂國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