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成都市第十四次代表大會在圓滿完成各項議程后,4月29日上午勝利閉幕。在奔向未來5年的發展征途中,成都如何邁向高質量發展?
藍圖已經繪就。黨代會報告中多次體現與產業相關的“高質量發展”的表述,而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相呼應的是,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這意味著,城市產業能級提升過程中,需要高端人才發揮智慧力量。
黨代會期間,不少來自企業一線的黨代表們紛紛表示,在創新驅動下,高端人才漸成企業“剛需”。未來五年新征途,實現高端人才與城市發展雙向奔赴,成都如何走好這條路?

先進制造業被擺在“突出發展”位置
高端人才漸成企業“剛需”
與產業步入高質量發展階段相對應的是,高端人才需求正在成為本地企業的“剛需”。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主導科技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工會副主席鄭兵談到了他所在的企業在人才方面的需求,“融入成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實際上公司目前的產業鏈、供應鏈 、資金鏈相對穩定,而在創新鏈中的高端人才引進方面,我們加強到各大高校去引進人才的力度,同時與國內高校及國外鐵路行業優秀企業合作,在此過程中提升公司人才水平。”
黨代會報告提到,成都要壯大電子信息萬億級產業集群。在企業看來,未來可期。“成都在射頻產業上下游的仿真軟件、集成電路生產、連接器、天線等環節還存在短板,成都涉及微波毫米波業務的公司數量在國內最多,但普遍存在同質化競爭、規模小的問題,這帶來了本地產業在創新能力、綜合設計能力、產品議價能力、大項目承接能力、墊資能力偏弱的結果。”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愛科特科技發展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董事長韓周安認為,微波毫米波產業鏈的壯大,既要發揮本地的人才基礎優勢,又要大力吸納海內外本專業人才,整合資源、圈鏈相融。
從上述現實案例中不難窺見,本地相關特色產業的技術品牌、工藝品牌和總體效益水平有待提升,需要補齊產業鏈中的某些環節。高質量的產業與高端人才相輔相成,缺一不可,歸根結底,高端人才的引進至關重要。
成都堅定不移推進產業建圈強鏈,加快構建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黨代會報告顯示,先進制造業被擺在“突出發展”的位置。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四川普什寧江機床有限公司精密制造事業部工具板桿車間主任陳曉玫表示,制造業邁向高質量,需要高端人才持續供給,“實際上,在制造業領域,智能企業、數字車間會成為行業趨勢,需要高素質的技能人才隊伍,尤其是既懂硬件又懂軟件的人才。”
陳曉玫以她所在的企業為例,未來會尤其注重提升數字化水平和智能制造水平,讓裝備制造更加智能化,這就需要研發一些更好的軟件與設備相契合,“行業趨勢是,除了通用設備外,客戶對專業設備需求在增長,這類設備的生產制造對機床精度要求更高,對場景應用的匹配度要求更高,就這需要更加專業的高素質人才,客戶會發現,單臺專用設備的銷售價格為何更高?因為在研發和制造環節體現了更高層次的工藝水準,這類產品恰恰需要高端人才發揮智慧。”
“黨代會報告提到,支持重點企業與高校院所共建共享中試、檢測、認證等公共技術平臺,實際上,中試環節對高端人才需求也在攀升。”在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玉龍化工有限公司黨委委員、總工程師、副總經理葉銳看來,很多人都知道高校院所的實驗室在科技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實際上,布局在企業的中試車間同樣需要高端人才,“沒有中試,科技成果就沒法轉化,在成都青白江區,我們會將中試實驗打造成一個產業,需要熟悉理論和實操的高層次人才加入。”

實施“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
會給細分產業領域帶來什么?
觀察一座城市創新創業活力最直觀窗口就是市場主體數量。從黨代會上傳遞出的一組數據顯示,五年來,成都市場主體總量實現倍增,達341萬戶,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增長近3倍,達7821家。一座城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遞增背后,表明現代產業體系高質量發展底色在增強。
錨定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黨代會報告提到,堅持把做強做優實體經濟作為主攻方向,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以產業“建圈強鏈”理念變革產業發展方式,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提升現代產業體系區域帶動力和發展競爭力。
就在成都全力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供應鏈深度融合時,人才鏈打造正在得到鞏固提升。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到,深入實施“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 從謀劃產業高質量發展,到做優做強與之適配的人才鏈,成都的目標是加快把城市人口數量優勢轉化為人才紅利優勢。
黨代會期間,“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引發相關細分行業黨代表的共鳴。此前,成都的產業建圈強鏈行動已經確定了20條重點產業鏈。一個普遍看法是,“產業建圈強鏈人才計劃”有利于從產業細分領域發現、招引、培養和成就人才。
同樣處在制造行業,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成都亞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研二所黨支部委員、副總師陳杰表示,隨著成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集成電路產業的一些細分領域會做得更精深,本地應該培育更多的龍頭企業,成為吸引高端人才的“磁石”。
實際上,吸引人才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到,如何避免本地優秀人才外流。“聚集高端人才,還有一個策略是通過招引某些產業鏈環節的外地企業到成都實現就近配套,本地優秀人才實現就近就業,讓高端人才在本地匹配到高層次的崗位,從而避免人才外流。”陳杰說。
“成都正在聚焦自身核心產業建圈強鏈,通過制訂具體的‘施工圖’,補齊補強核心產業鏈,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聚集更多高層次專業人才成為必然。”韓周安的看法是,通過建圈強鏈吸納人才,關鍵是要摸清本地已有特色產業分布和人才基礎,既要查缺補漏,更要突出特色,可在專業特色科技園區內孵化培育若干細分領域的硬核科技,逐步打造可以代表本地產業技術特色的品牌,特色園區規模不在于大而全,而在于精,做到管理精、業態精、專業精,實現產業鏈條的生態化和特色化,在此基礎上筑巢引鳳,聚集人才。

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
如何讓人才智慧實現跨區域“柔性流動”?
然而,人才市場中,有的企業能夠順利招到高端人才,而有的企業則面臨一些“成長的煩惱”。
成都主導科技有限公司的業務聚焦于為軌道系統的智能運維提供專業解決方案,平時的業務會緊跟全球鐵路檢測技術前沿,工作崗位對人才素質要求較高。不過,鄭兵坦言,公司目前對高層次人才的招引工作需要打破現有局面。
人才招引的“尷尬”,有企業的原因,也受到人才自主擇業因素影響。
“以我們接觸情況看,一些名校畢業生愿意到沿海一些制造業發達的城市就業,而另一方面,部分成熟的高端人才就業時傾向選擇中、大型企業平臺,像我們這樣處于成長期的中小企業,在面對大型企業時,對高端人才的吸引力會受到一定的影響。”鄭兵一方面希望自己的企業能盡快做大做強,另一方面也期待是否有一種機制讓成長型企業在“不求所有 但求所用”情況下,享受到更多高端人才的智慧供給。
鄭兵的期待并非孤例,還有很多企業有類似的“聲音”。在黨代會上,成都提出,優化人才評價體系,構建體現創新要素價值的收益分配機制,推動人才協同共享、柔性流動,全面激發創新創業活力。
路徑很明確,更需要具體的“打法”。成都推動人才協同共享、柔性流動,下一步需要形成一種實現企業和人才共贏的機制,比如,讓高端人才能夠在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及城市郊區間更靈活地流動起來,形成智慧成果溢出效應。
實際上,制造業發達的長三角地區曾經就出現過靈活的人才流動現象。通過“星期日工程師”機制,來自上海的優秀人才在周末頻繁往返于上海和周邊城市之間,貢獻出無數創新創業點子,帶動了周邊區域產業騰飛。
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代表,四川光大制藥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巫登菊提到招人過程中遇到的一個“尷尬”。巫登菊所在的企業位于成都郊區新城——彭州市,此前通過高薪招聘高端人才未果,“當時想招聘兩名博士學歷人才,對方看到企業沒有在中心城區,感覺生活配套不能滿足自身需求,于是就不愿意來了,實際上,我們當時已經給出了具有競爭力的薪酬” 。
在巫登菊看來,企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一方面,通過直接招引的方式吸引高端人才;另一方面,企業要提升發展水平,增強內生動力,比如,積極優化內部人才培訓機制,完善繼續教育制度,鼓勵員工積極參與“互聯網+”教育實現繼續提升,通過一系列成長“組合拳”提升員工能力。
黨代會報告提到,建設全國創新人才高地,培養和引進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創業團隊,實施卓越工程師和高技能人才鍛造工程,壯大高素質產業工人隊伍,加快形成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多層次人才體系。
值得期待是,未來五年的成都,隨著產業邁向高質量,高端人才需求激增,更多高端人才會和城市發展實現雙向奔赴,彼此成就。
紅星新聞記者 葉燕 宋嘉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