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
到2025年,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
《方案》還提到要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增強企業綠色競爭力。
比如,推動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成都將支持西部(成都)科學城整合優勢科研資源,加快建設天府實驗室等戰略科技力量,支持建設一批新型研發機構與中試驗證平臺。其中提到,要采用“揭榜掛帥”方式,由產業鏈關鍵環節企業“發榜”、各類科研力量“揭榜”——《方案》明確,要破解科技與產業“兩張皮”問題,提升產業創新競爭力。
在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應用方面,成都明確要針對電子信息、汽車制造等既是重點優勢產業,又是大氣環境重點排污單位、水環境重點排污單位集聚的行業現狀,鼓勵產量較大的龍頭企業牽引帶動,在生產制造中加強綠色技術創新和應用,深化生產制造中的數字化智能化運用,賦能綠色制造。
《方案》還明確要實施綠色招商引資行動,包括加強項目污染排放預控,對項目設定清潔化等綠色目標并依法匹配相應獎勵。實施“鏈主”企業培育行動和專精特新企業引育行動,到2025年,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00家、單項冠軍企業10家以上。
在加快建設綠色產業載體方面,《方案》提出實施綠色低碳園區示范工程,包括采取“賽馬制”,重點遴選打造示范綠色園區,到2025年,打造8個布局集聚化、結構綠色化、鏈接生態化、資源利用循環化的綠色園區。一個目標是:到2025年,成都將新建200家國家和省級綠色工廠、500個數字化車間。
▲一汽-大眾成都工廠整裝車間
現代服務業
開放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建設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
《方案》還明確了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方向,提出要提升產業附加值。
其中,在推動制造業服務業深度融合方面,提到了幾個產業領域——在汽車制造領域,探索完善汽車制造和服務全鏈條體系,從單一環節突破打造產業鏈整體優勢;在電子信息領域,提升高端工業設計研發能力,構建數字產品全生命周期服務;在醫藥健康領域,開展臨床合同研究、合同委托研發生產服務等;在裝備制造領域,開放智能制造應用場景,建設智能產線、智能車間、智能工廠。
《方案》還提到,要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貫通產業循環,加快形成與城市功能體系相適應的生產性服務經濟體系。比如,鼓勵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聯合高校院所共建工業設計等高技術服務公共平臺,強化中介機構引育,支持品牌會展打造。
在碳中和服務業方面,成都將打造集研發設計、碳金融、碳交易等為一體的一站式綠色低碳綜合服務中心和環境醫院。到2025年,成都綠色低碳服務業總產值突破500億元,并爭創國家綠色金融創新改革試驗區。
《方案》還提到要構建城市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探索建立再生資源區域交易中心,打造支撐“低碳城市”和“無廢城市”建設的資源回收利用產業鏈。到2025年,再生資源主要品種綜合回收利用率不低于80%,資源循環利用產業年產值突破300億元。
數字經濟
到2025年,成都大數據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
在數字經濟方面,《方案》提到要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
比如,推動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積極發展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信息通信業,強化大數據+、云計算+等數字技術研發及應用,超前布局發展4K/8K超高清視頻產業。一個目標是,到2025年,成都大數據產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帶動軟件和信息服務業收入超過1萬億元。
在產業數字化發展方面,成都將創建國家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加速家具制造、食品加工等傳統產業數字化轉型,建設一批“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加快推進現代服務業數字化變革,發展電子商務、電子物流、在線旅游等產業新業態。積極推進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數字化變革,加強數字農業試點示范和數字農業產業功能區建設。
產業空間布局
為五城區產業再植入拓展空間
《方案》還提到要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增強資源環境匹配度。
在推動中心城區產業迭代升級方面,成都將立足“高端引領”,大力推動一般性制造業、傳統商品交易市場、普通倉儲物流等非核心功能項目疏解,為五城區產業再植入拓展空間。對標國際優化消費供給品質,支撐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中心城區其他區域加快推進產業迭代,緊扣產業能級提升和消費變化趨勢,聯動城市新區高端平臺,推動先進制造業向價值鏈高端延伸、現代服務業向專業化發展;輻射帶動郊區新城產業聚集。
在推動城市新區產業集聚帶動方面,成都將強化“牽引帶動”,圍繞產業鏈與創新鏈高效協同其他城區,加快形成優勢互補、聯動發展,打造超大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引擎和新的增長極。
比如,創新發展四川天府新區,聚焦提升源頭創新能力與支撐重大技術突破建強創新策源中心,聚焦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應用“最后一公里”推進創新轉化示范,促進產業鏈創新鏈融合;高標準建設成都東部新區,發揮天府國際機場樞紐作用,突出樞紐牽引、平臺賦能、協同開放,強化臨空經濟引領帶動和先進制造業集中承載;高質量發展成都高新區,深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加快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和產業鏈現代化,提高經濟質量效益和核心競爭力,筑強城市經濟承載能力,打造一流高科技園區。
在推動郊區新城產業特色發展方面,成都將突出“戰略支撐”,推進以人為核心、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著力提升區域資源要素、人口集聚能力和綜合承載力,推動市域內外梯次有序發展和高效協同協作,夯實超大城市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戰略支撐。
其中明確,要強化與城市新區、中心城區重大開放、創新策源等功能平臺間協作互動,做大節能環保、現代中醫藥、康養旅游等特色產業,加快區域農業轉移人口就近市民化,形成若干引流聚勢、相互賦能、差異發展的郊區新城,帶動區域組團式發展、產業特色化發展。
《方案》還提到了推動跨區域構建產業鏈,包括支持重點產業鏈全球運籌資源開拓市場,提升成都國際空港、成都國際鐵路港等開放口岸功能,加快建設“四港六中心”物流樞紐平臺,壓縮整體通關時間、降低進出口成本。
成都還將推動深化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聯動發展,探索跨行政區、共建經濟圈的利益共享機制,依托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等重大產業發展平臺,積極爭取國家重大改革試點、要素市場化配置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和綠色產業優先布局,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世界級產業集群。同時,提升“三區三帶”產業關聯度,組建成德眉資產業聯盟,促進優勢產業內部聯動和產業鏈深度融合,結合成德眉資四市在汽車、電子信息、裝備制造等產業配套發展需求,發展“補鏈式”“延鏈式”“強鏈式”產業協同合作。
紅星新聞記者 鄒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