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生物技術到生物產業再到生物經濟,放眼世界,生物技術正以顛覆性創新引領新科技革命,并通過技術產業化、與傳統產業融合化、與其他新興領域一體化,成為互聯網經濟之后的又一個新經濟增長點,生物經濟的內涵更拓展為包含創新、產業、資源要素、安全等諸多維度的經濟形態。
搶抓機遇,成都的生物經濟首次有了專項發展規劃。
日前,《成都市“十四五”生物經濟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公布。《規劃》提出,做強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三大“三醫+”核心產業,做大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三大“生物+”融合產業,前瞻培育生物服務、合成生物、生物3D打印、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BT+IT”前沿領域,構建“3+3+N”生物經濟產業體系。同時提出了優化生物經濟空間布局、提升生物科技驅動力、完善現代生物產業體系、塑造生物經濟發展生態、構建開放協同發展格局、提升生物安全治理能力6個方面共22項重點任務。
《規劃》定性目標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具有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的生物經濟創新極、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產業集群、適應生物經濟發展的生態環境和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到2035年,全國生物經濟先導區的作用進一步凸顯,全面建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物經濟新高地。圍繞定性目標,《規劃》定量目標提出,“十四五”期間生物經濟年均增速保持在15%左右,到2025年,生物經濟總產值達到1.2萬億元,創建3-5個國家級生物科技創新平臺,建成生物經濟領域專業數據庫3-5個,生物經濟關聯產業基金規模達到500億元以上。
空間布局:“核心區引領、融合區支撐、創新區推動”
《規劃》提出加快布局“3+3+N”產業,打造全國領先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西部領先的“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前沿“領跑”的“BT+IT”生物經濟創新區,形成“核心區引領、融合區支撐、創新區推動”的生物經濟發展新格局。《規劃》堅持生物經濟布局與中心城區、城市新區、郊區新城核心功能適配,區(市)縣的相關定位和任務也在《規劃》中得以明確。
打造具有品牌特征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加快推進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集中集聚,形成一批“三醫+”特色產業集群,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全國顯示度的“三醫+”生物經濟核心區。
打造具有融合特征的“生物+”生物經濟融合區。突出生物科技的跨界融合,加快推動生物農業、生物環保、生物能源等“生物+”融合產業布局,打造西部領先的生物經濟特色融合示范區。
打造具有前沿特征“BT+IT”生物經濟創新區。聚焦“BT+IT”技術前沿,打造提供生物技術服務、匯聚生物經濟高端要素、孕育生物經濟高端產業的生物經濟創新區。
將成都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高端醫療服務中心
成都市擁有華西醫院等國內頂尖醫療資源,獲批國家生物醫藥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這些都是成都的產業優勢。因此,《規劃》提出做強高端醫療、生物醫藥、高端醫療器械三大“三醫+”核心產業,實施創新藥、高端醫療器械重點產業建圈強鏈“鏈長制”。
大力構筑“三醫+”國際競爭優勢,《規劃》提出面向國內外高端客戶群體,將成都建設成為面向國際的高端醫療服務中心。包括聚焦前沿醫療技術轉化與臨床應用等新興領域,打造國際領先、特色鮮明的臨床新技術研用平臺和專病中心,培育一批具有高水平國際化服務能力的醫療服務機構;依托成都醫療機構特色專科優勢,重點發力肺癌等重大疾病專科、罕見病專科、神經系統疾病及精神障礙類專科、針灸治療專科等,打造高端醫療明星專科領域;探索醫療美容新藥品、新技術開發應用,打造全球醫美新產品首發地、新技術應用首選地,建設國際醫美之都。
《規劃》還提出建設國際生物醫藥智造高地。以創新藥產業鏈為工作主線,穩定供應鏈、配置要素鏈、培育創新鏈、提升價值鏈,打造生物技術藥、創新化學藥、創新中成藥等具有比較競爭優勢、“根植性”和國際競爭力強的重點產業集群。
建設國際高端醫療器械一線研發和生產基地,成都將鞏固核磁共振儀、醫用X射線機存量基礎,拓展醫護機器人、高端醫學影像等新型診療類醫療器械增量。迎合國內外高端診療需求,加快發展微創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產品等材料和制品,打造植介入器械、再生醫療等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領軍品牌。
立足成都在IT領域的比較優勢,把握生物經濟領域“BT+IT”深度融合大趨勢,成都還將重點圍繞具有顛覆性、戰略性、廣泛性意義的合成生物、生物3D打印、生物醫學人工智能等“BT+IT”前沿技術領域,探索建立生物前沿技術領域俱樂部。
布局生物經濟戰略資源,堅持發揮成都在區域中的帶動作用
生物經濟的發展具有生物資源依賴性,而成都正是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國際環保組織公布了全球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34個,其中中國4個,成都為其中之一。
基于這種特性,《規劃》突出成都獨特稟賦,布局生物經濟戰略資源,提出了構建生物樣本庫、國家菌種庫和種質資源庫等重點任務。結合成都創新藥快速發展實際與市場需求,提出建設完善靈長類實驗動物庫、非靈長類實驗動物資源庫等各類生物戰略資源。
《規劃》提出,面向生物經濟發展需求,整合實驗動物平臺、生物遺傳資源庫等多方資源,積極建設完善各類生物戰略資源庫,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建設各類實驗動物資源庫。加快開展人類遺傳資源收集、動植物基因挖掘與利用,加快構建以體液、組織病原體、類器官、活細胞等為重點的生物樣本庫及人類臨床疾病資源庫,積極推動人類疾病動物模型研發、應用與授權等。
值得一提的是,《規劃》堅持發揮成都在區域中的帶動作用,構建差異化協同發展格局。因此,《規劃》在目標的設置上,突出了在全國的引領性與影響力;在任務的設置上,突出了跨區域的協同,包括以生物技術服務川內、成渝地區,構建以成都為核心的分層合作體系,推進與RCEP、“一帶一路”成員國的開放合作等。
例如,《規劃》提出,推動成渝地區鏈式協同,以共建生物產業鏈、生物技術鏈為重點,探索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合作模式。充分發揮成都在高端醫療、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等領域的優勢,聯手成渝地區以生物醫藥、發酵食品等為主要發展方向的區域,積極開展產業發展政策、產業鏈空間布局等環節的戰略合作,促進領軍企業、上下游產業及相關配套產業的協同互促,共同提升產業鏈在全國的話語權。探索共建生物經濟“飛地”產業園,創新經濟統計分離方式,建立互利共贏的地方留存部分稅收分享機制。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