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去環城騎行!
頭一次看清了成都的肌理與全貌
繞城一周都能夠看到什么?答案在這個春天里被許許多多的成都人相繼解鎖:
綠是底色,沿途會經過78座形態各異的橋梁,121座風貌迥異的生態公園,能遇見南門“小歐洲”中和濕地小白房,也能在青龍湖的火炬觀景臺拍大片,還會跨過錦江,在錦城湖畔看日落,嗅一嗅七里香的芬芳……
小橋、溪流、湖泊、花朵,時而經過的火車、靜與動的生態結合,一路沉浸其中去品味,方才知道,原來今時今日的蓉城已是這般模樣。
成都繞城100公里騎行火了,但火得毫無懸念。
今年元旦前夕,成都環城生態公園環線100公里一級綠道全線貫通。全環貫通后,百余座生態園串珠成鏈。
許多人是第一次近距離看清成都的肌理。環城開車的視角下,風景是單一的。但在環城騎行的視角下,成都的千姿百態盡顯眼底。萬千自然風光與人文創意交織,100公里雖長,每一幀畫面都不一樣。
以這種方式與自然親近,曾經是奢望,而今,卻是觸手可及的風尚。
走,去露營!
與其宅家,不如宅在草地上
露營火,帳篷熱,這在各地都是熱門話題。在成都更火,但火得又有些不一樣。
除了有各地紛紛流行開來的景區扎營、郊外扎營、營地扎寨,成都人的帳篷包在城市中也是隨處可見?!伴L了草坪的地方就長帳篷”,這是成都人的自我調侃,卻又一語戳破了真相。
對于露營火起來的真相,許多不同角度的解讀早已浮出水面。疫情影響之下,“就地過節”成為主流,但走向戶外依舊是剛需。于是人們用一頂帳篷搭起心中的“詩和遠方”,撐一頂天幕,架起初夏的“休閑、安逸與自在”。
對成都人而言,更多一點的小確幸在于,露營根本無需走遠,誰家門口還沒有一方親山樂水的綠地呢?
家住東邊,可以就近去青龍湖;住南邊,可以就近去興隆湖、錦城湖。連西村大院里面都有安營扎寨的“草地宅”,更有“王者”,露營地就是自家的陽臺……那又有什么呢,反正成都大有望得見雪山和霞光的陽臺。
比起騎行過程中的一幀幀畫面切換,露營更像是“宅”在自然里,“宅”在草地上。但若推開家門就有自然的芬芳,那又何須遠行尋尋覓覓?當前,成都已建成各類公園1300多個,累計建成各級綠道5000多公里,森林總面積800多萬畝……
在一座推門見綠的城市,處處都是“安營扎寨”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