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園城市示范區如何讓山水人城和諧相融?5月18日召開的《成都市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行動計劃(2021—2025年)》新聞發布會上,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曾九利透露,成都已創新探索編制體現公園城市特色的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推動城市在大自然中有機生長。

在規劃理念上,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全面落實新發展理念,突出四大轉變,包括營城路徑從“城市中建公園”向“將全域建設為一座大公園”轉變;發展方式從“增量主導的外延式發展”向“增存并重的內涵式發展”轉變;發展邏輯從“產-城-人”向“人-城-產”轉變;治理方式從“空間建設型”向“空間治理型”轉變。
在規劃內容上,成都優化公園城市空間結構,構建公園形態與城市空間相融合格局。
構建“一山連兩翼”城市空間新格局,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控制線、生態保護紅線和城鎮開發邊界,確保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占比不低于78%。錨固公園城市生態本底,成都將重點強化“兩山”生態保護與修復,保護天府水系藍網,構建全域藍綠交織公園體系。推動公園城市城鄉融合發展,成都將構建“走廊+片區”的城鄉融合發展空間新模式,以片區為單元編制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優化空間資源要素配置。推動公園城市高質量發展,以功能為引領,做優做強中心城區、城市新區和郊區新城,構建“多中心、組團式、網絡化”的功能格局,促進城市內涵發展、區域差異發展、城鄉融合發展。
此外,成都還將提升公園城市宜居品質。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產業用地的占比,提升路網密度,實現用地結構均衡合理。強化公共服務保障,構建15分鐘社區生活服務圈,打造鄉村生活圈。促進“軌道+公交+慢行”三網融合,打造未來公園社區,持續推動產城融合、職住平衡,建成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全域劃定紫線,強化歷史文化保護,塑造“望山觀水、透風見綠、簇群錯落”的高品質城市空間形態,擦亮“雪山下的公園城市”名片。還將建設數字政府和數字社會、建設靈敏高效的應急能力體系、完善風險全周期防控體系,增強城市抵御沖擊和安全韌性能力。
在推動城市由“外延式”擴張向“內涵式”發展轉變方面,曾九利表示,成都將加快存量盤活,推進“批而未用”和存量低效工業用地盤活利用。同時,還將提質增效,推動有機更新和片區綜合開發,以有機更新、剩余空間利用促進城市品質提升,包括分級分類實施TOD綜合開發,推動空間集約利用;構筑具有公園城市特色的地下空間體系,推動地下空間功能從單一支撐城市運行向多元復合轉變等。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