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能提前預報在成都何時能看到雪山,但卻無心看風景,當大家沉醉于遙望雪山的美景時,他們正忙著閱讀一本“無字天書”——圍繞在大家身邊的大氣,從中提取各種信息,包括大家熟悉的PM2.5及臭氧等等,為市民的日常生活提供參考。
而這一切都離不開生態環境背后的“數智治理”。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建設了成都數智大氣系統,通過不斷提升及時發現、科學研判、精準調度、快速處置的能力,為成都爭取到了一個又一個優良天。五年以來,成都的空氣優良天數從214天增至299天,成都市民朋友圈中憑窗遠眺西嶺雪山的畫面也越發多了起來。
智慧化的場景應用是提升超大城市敏捷治理、科學治理水平的助推器,也是“智慧蓉城”建設的關鍵所在。事實上,大氣的數智治理只是智慧蓉城生態環保中的一個切面,作為“智慧蓉城”8大重點領域智慧應用場景之一,數智化手段除了提前預知雪山何時現身,還將如何賦能成都的生態環境治理?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跟隨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工作人員一探究竟。

雪山指數從何而來?
“縱軸是23個區(市)縣,橫軸是時間,精確到小時。”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工作人員指著成都數智大氣系統雪山指數預測頁面的圖表介紹說,橫軸和縱軸交匯的小方格如果是藍色,代表可以看到雪山。而具體在一天之中的哪個小時、成都市的哪些區(市)縣能夠雪山,通過藍色小方格對應的橫縱軸坐標即可知道。
“其實能看到雪山,也從側面體現了空氣的通透程度,與各項大氣指標密切相關。我們積累了近8年的空氣質量預測預報經驗,以自主研發的空氣質量預報模型為基礎,在開展空氣質量預報的同時,研發了一套雪山指數預報模型,系統通過對氣象條件和大氣指標進行綜合分析,就能預判出哪些區域、哪些時段能看到雪山。”該工作人員表示,從目前的測試預報結果來看,該系統的參考性還是很高,下一步將持續進行優化。

不止雪山指數,該系統更重要的作用是預判空氣質量短期、甚至長期的變化趨勢,為市民出行、管理決策提供重要支撐。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大量的數據集成分析。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通過頂層設計、整合共享、平臺創新、場景應用等舉措,按照“現狀、科研、決策、執行、評估”五步閉環工作思路,打造了智慧生態環境成都模式,重點圍繞水、大氣、固危廢監管等五大應用場景;2018年起,著手建設成都數智大氣系統,整合區縣資源,拓展數據數據收集深度,暢通部門通道,拓展數據覆蓋廣度,構建起“一源一數,一數多用”的數據體系,推動了跨層級、跨系統的數據共享,與公安、住建、水務、氣象等部門對接,匯聚了約338億條數據,為14個單位提供超過32億條數據服務。
在如此大量的數據背后,是無數雙“眼睛”和無數個“鼻子”。成都市建成的環境質量監測網,實時匯集國控、省控、市控和微站等1000余個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同時建成污染源監控網,實時掌握重點企業用電、在線和視頻的運行狀態;另外整合接入了天網、工地等實時視頻,交通卡口的車流量信息和加油站的油氣回收實時狀態,并在交通要道安裝了黑煙車抓拍裝置;構成了科研觀測網,建設了大氣科研重點實驗室、超級站、走航車、激光雷達的實時監控手段。正是通過這些固定以及移動的“眼睛”和“鼻子”,看不見摸不著的大氣,變成了一條條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