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蔣君芳 制圖 甘翠
不久前,成都發布一項舉措,啟動重大項目招引促建推進產業建圈強鏈“紅黑榜”,對全市重大項目招商引智和促建推進情況進行量化評分,每季度通報區(市)縣得分情況,形成競相進位態勢。
建圈強鏈,已成為成都各級部門推進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今年1至4月,成都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7%,五大先進制造業合計增長5.1%,其中,電子信息產業增長12.9%;裝備制造產業增長5.3%;醫藥健康產業增長6.9%。
目的:
以建圈強鏈行動做強產業實力
“能否擔負好‘公園城市示范區’建設等重大國家使命,關鍵在于做優城市功能、做強產業實力。”成都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產業發展需要集聚人才、技術、資金、信息、物流等若干要素,成都推行產業建圈強鏈行動,目的就是要實現產業上下游就地布局、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全面降低協作配套成本,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
這位負責人介紹,成都建圈強鏈行動,建立在一定的產業基礎之上。在成都,諸多產業鏈條已有一定規模,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突破萬億大關,千億級產業集群增至8個。
(資料圖)
但是,“基礎”仍需進一步夯實。以電子信息產業為例,雖然規模已破萬億,但在芯片、操作系統、光刻機設備等高技術和高附加值領域的實力還比較薄弱,集成電路產業90%以上仍集中在低附加值的封裝測試環節。
在推進建圈強鏈的過程中,成都尤其重視對“鏈主”企業的培育。究其原因,在于“鏈主”企業有著帶動一條產業鏈發展的能量。
認知建立于實踐之上。圍繞“鏈主”企業捷普科技,崇州在10年時間里,先后引進了日東電工、領益科技等100多家關鍵配套和專精特新企業,推動崇州電子信息產業從無到有,產值規模超過400億元。
另一個實踐者是航空產業。2018年,新都與航空工業“鏈主”企業——成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牽手,合作打造軍民融合航空產業園項目,從“0”開始發展航空產業。如今該產業園已集聚企業優勢項目42個,入園企業100%為高新技術企業。
重點:
構建和凸顯制造業的支撐作用
在成都已確定的20條產業鏈中,有14條制造業產業鏈,包括新型顯示、集成電路、軌道交通等,進一步凸顯了制造業的重要性和支撐作用。
這樣的部署其實遵循著經濟規律。據測算,當GDP邁過2萬億元臺階,全市經濟總量每增長1個百分點就需新增810億元的規上工業產值,相當于每年新增200家規上工業企業。
“這意味著,成都必須更加重視制造業發展。”成都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介紹,已公布的《成都市實施產業建圈強鏈行動推進產業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將培育電子信息、裝備制造2大萬億級、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打造航空航天、軌道交通、醫藥健康等國家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成都中車長客生產車間
培育行動,正在展開。
作為成都醫藥健康產業的主要承載地之一,成都高新區不久前發布了醫藥健康產業新政10條,將從5個方面提升醫藥健康產業發展質量。
新政力度空前。比如,在產業鏈方面,針對新引進重大產業化項目或功能性產業平臺,根據項目能級分梯度給予最高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補貼等;在創新鏈方面,加大創新藥械品種研發支持力度,按照研發進度分階段給予單品種最高5000萬元支持。這也意味著企業創新品種從研發到銷售,將獲得最高1億元支持。
再看軌道交通產業。“多年耕耘,成都軌道交通車輛本地配套率達50%以上。”成都軌道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成都將在電(扶)梯、站臺門、自動售檢票等關鍵系統以及軌道交通車輛空調、制動等核心部件等領域推動實施產業本地化布局,進一步提升本地配套率。
行動:
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建圈強鏈
最近,成都不少區(市)縣開始“結對”行動。成都東部新區與彭州市簽訂合作協議,雙方將全面深化在醫藥健康、新型材料、氫能、航空航天等產業領域的合作;成都高新區與溫江區簽訂合作協議,將跨區域構建生物醫藥產業生態圈……
“結對”背后有深意。在成都看來,產業發展是一個復雜系統,僅靠單個區域難以實現產業的關聯暢通,因此建圈強鏈行動要突破行政區劃,在更大范圍內實現生產要素科學配置和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
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新都基地生產車間
據了解,成都市投促局正在加快制定《市內跨區域聯合招商成果共享試行辦法》,同步推進區(市)縣建立聯合招商關系,聯動招引產業鏈項目。
在更大范圍內建圈強鏈,視線還需放得更遠。
5月30日,成都市政府、攀枝花市政府、阿壩州政府、甘孜州政府、涼山州政府就協同推進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高質量發展簽署合作協議。“雖然成都在綠色低碳產業領域已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但在上游能源生產等環節話語權還不夠。”在成都市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助理黃浩森看來,此次合作有利于成都推進綠色低碳產業的補鏈、延鏈、強鏈。
更早之前,中航智一無人機總體研發生產項目簽署框架協議,這是金牛區和什邡市合作的第一個研發在金牛區、生產制造在什邡的項目,雙方將整合各自優勢共同打造無人機研發、制造、銷售一體化基地。
這些舉動,指向一個共同目標:培育若干個以成都為中心、有能力在西部乃至全國范圍內協同配置資源要素、組織生產銷售的產業生態圈,形成支撐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
“
聲音
成都市委黨校副校長李德虎:
著力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產業鏈、供應鏈,既是大國經濟必須具備的重要特征,也是成都這樣的超大城市提升經濟發展韌性的必然選擇。
“建圈”的實質是要構建“鏈主企業+領軍人才+產業基金+中介機構+公共平臺”集聚共生的產業生態體系,加速推動空間經濟組織形式和先進資源要素方式變革,不斷提升城市服務國內大循環的戰略支撐功能。
“強鏈”則要從產業的生成邏輯、功能屬性、規律特征出發,進一步提升鏈主及龍頭企業對產業鏈的整合力、供應鏈的帶動力和創新鏈的溢出力,打造一批根植性高、競爭力強、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重點產業集群,不斷提高城市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