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成都發展歷程,兩個“圈”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城市聯合、產業耦合、服務融合……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讓成都從單打獨斗到攥指成拳。
先看成都都市圈。作為全省首位城市,成都有責任有義務通過推動區域功能分工、產業協同和基礎設施一體化,促進各地區比較優勢充分發揮和要素資源優化配置,實現整個區域發展質量“水漲船高”。
數據顯示,2021年成德眉資四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5011.9億元,占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比重達33.8%、占全省46.4%、人均GDP邁上8萬元臺階,達到全球中等收入地區水平。作為全國第三個、中西部首個獲批的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已是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創新能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
再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聚焦“一極一源兩中心兩地”目標定位,成都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著力提升城市發展能級,增強城市輻射帶動力,完善區域協作機制,加強雙核聯動協同。
2021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3919.2億元,比上年增長8.5%,增速較上年提高了4.5個百分點;占全國和西部地區的比重分別達到了6.5%和30.8%。重慶向西,四川向東,川渝兩地要素加快流動,產業加快交融。
以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引領高水平區域協調發展——四川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報告進一步提出,堅決扛起黨中央賦予的戰略使命,以更高站位和更實舉措,強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一國家戰略全面提速、整體成勢,確保年年有新變化、五年見大成效。
一個“合”字,凝聚合力,見證合作。
“長板協作”
圈內資源跨區域整合
每隔一天,位于眉山市的四川和晟達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就會有一輛滿載20噸化學品的罐裝車出發,不到一小時,就到達目的地——成都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
“中電熊貓顯示科技有限公司到成都建廠后,因為配套合作的關系,和晟達也準備在四川布局,經過多方考察,我們選擇了距離成都很近的眉山市彭山區。”和晟達相關負責人表示。
越來越多的企業,把投資的目光放在了成都都市圈。都市圈內,既有成都市地理位置、科研院所、知名高校、營商環境等突出資源優勢,又有德眉資土地資源、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強強聯合,便有了都市圈“研發+制造”的合作模式,讓建圈強鏈行動在都市圈內走深走實。
例如,今年一季度,眉山新簽約通威太陽能投資120億元的32GW高效晶硅電池項目、中創新航投資100億元的20GWH動力電池及儲能系統眉山基地項目。值得注意的是,通威太陽能和中創新航都同時在成都與眉山兩地有重要布局。
對企業而言,都市圈內更便捷的上下游配套和更具規模效應的產業布局,帶來了做大做強的底氣。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中創新航西部產業集群。”中創新航科技(成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在談到公司頻頻在成都都市圈“落子”時提到。以成都都市圈為核心,中創新航不僅要打造西南研發中心、業內最大的儲能產品單體生產基地、運維大數據平臺,還將發揮“鏈主”作用服務區域發展,帶動上下游產業鏈企業落戶。
對城市而言,“鏈主”企業的帶動和成都產業的溢出,給德眉資三市帶來了產業發展的新機遇。
讓“投資德陽就是投資成都”成為共識,德陽喊出了這樣的口號。今年一季度,成都市金牛區和德陽什邡市聯合引進總投資50億元的中航智研發生產項目,由金牛區研發、什邡生產制造無人機。這也是在金什合作園區落地的第一個項目。
“推動資源跨區域整合,既是服務重大戰略的要求,也是成都做強極核主干功能的內在需要。”成都市產業建圈強鏈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提出,加強產業協作配套研究、完善利益共享機制,推動成德眉資產業發展資源共享、協作聯動、互促共進,共同打造裝備制造等4大產業生態圈和軌道交通等7大重點產業鏈,構建“長板協作”格局。
目前,成都市綠色低碳產業領域已探索形成了“研發在成都、配套在都市圈、應用在市州、綠電返成都”的機制。
“朋友圈”效應對于產業鏈的打通和產業生態圈的構建,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作用。截至2022年3月末,德眉資3市承接成都轉移企業共372戶;德眉資3市企業在成都設立研發機構共計51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