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劉皓洋

  6月23日晚,封面新聞記者從成都棠湖外國語學校獲悉,該校文科考生黃心鈺高考成績672分。

  黃心鈺是個不折不扣的才女,她曾多次向封面新聞作文頻道投稿,作品《葉》、《年很靜,心不涼》刊登在封面新聞作文頻道,其中作品《葉》還刊登在華西都市報副刊少年派。2020年9月1日,黃心鈺獲準加入了成都市雙流區(qū)作家協(xié)會。2020年,棠外學生姜貝貝發(fā)表在封面新聞作文頻道、華西都市報的文章《病毒來信》受到了百萬人的關注,還被大型文化綜藝節(jié)目《見字如面》收錄。

  一起來欣賞一下才女黃心鈺的文采吧。

  

  冰河開裂,冬去,春來。

  嚴冬的氣息似是仍未帶走,存留于這徐徐復蘇的空氣之中。手,仍會被低溫侵蝕得發(fā)紅發(fā)紫;早已被時間暈染成深色的草,仍會在清晨被附上一層水霧。一切,似乎都沒變。

  正當我感嘆春的步伐緩慢之時,不經意的一瞥,定格住了窗外——光禿禿的枝條上,星羅棋布地,泛著點點新綠。新葉被夜里的雨洗過,在日光的照耀下閃著光,如同璀璨的寶石被嵌在枝條上,流光溢彩。真是一個驚鴻一瞥,所見,是春的印記。

  從前,雖說銀杏樹就生長在窗外,它葉片的變化,也是校園里最為明顯的,卻好像從未注意過它們。無論是忽然飄過的落葉還是攀爬于枝頭的舊葉,于我而言都是此般熟視無睹。而此刻,窗外星星點點的幼芽,卻喚起了我去尋找葉。

  樓下的玉蘭,乍一看,仿佛沒有變過似的。被時光調和成深綠的舊葉依舊立于枝頭。湊近細看,才會發(fā)現(xiàn)在成片的深綠之中,如同被護住的幼崽,幾片新葉綴著尚顯青澀的花苞。似是因為剛誕生不久,細嫩的葉片,帶著些絨毛,微微蜷曲著。我伸手想要將它撫平,它卻和我較著勁似的,立刻又縮了回去,淺淺的絨毛摩挲于指尖,酥酥的,如同一只小貓在輕輕抓撓。

  新生的葉,在舊葉的襯托之下,更顯玲瓏可愛,想要伸手采擷一片細細觀賞的念頭都被及時壓下,不忍傷了這初生的活力。

  在校園里漫步一周,發(fā)現(xiàn)處處都是新葉的影子,又不免開始回想,那些被我忽視一時的葉,又是什么樣的呢?

  依稀想起,當蟬聲灑遍每一個角落之時,新加入的葉也接受了時間的洗禮,變成深色,教人分辨不出了。而到了秋天,漫山遍野被渲染成金黃之時,構成這畫卷的葉,自然也是換上了金裝。

  回到教室后,我又看向了窗外。新葉上的水霧早已在陽光下蒸騰,點點的綠在微風中招搖。到秋之時,它們便會化作黃葉,在風中飄落。那時,我便要拾一片葉,制成書簽存于滿室墨香之中。因為它,一片葉,承載著自然,承載著時間。

  我的戰(zhàn)疫故事 | 黃心鈺:年很靜,心不涼

  

  眼下,局勢正緊張。一批又一批身穿白衣的抗疫人員奔赴前線。思緒突然就回到了去年那個平安夜的清晨,不平安的開端。一把尖刀刺向后頸,鮮血染紅了白大褂,慢慢鋪散開來。此后的一段時間,一把又一把泛著陰冷銀光的利刃,一下,又一下。鮮紅,四處蔓延。當這個群體受到的傷害最深之時,也正值,疫情初期迅速蔓延之時。毫無猶豫,義無反顧,他們穿上了防護服,全副武裝,奔赴戰(zhàn)場。有天刷微博看到一句話:“你們呆厭煩的家,是我們想回也回不去的地方。”短短一句話,凝結的是多少辛勞,甚至是崩潰。

  醫(yī)院仍排著長龍,本該在家里與家人團聚的夜晚卻只有盒飯。頂著旁人難以想象的壓力,即便如此,也沒有人輕言放棄。擦干了眼淚,重新走向戰(zhàn)場時,他們依舊容光煥發(fā),依舊充滿必勝的希冀。

  他們穿尿不濕上班,因為不知道還有幾件防護服;他們的手布滿皸裂,因為滑石粉與消毒液;他們年輕的面龐被刻上一道道深色的印記,因為護目鏡與口罩;他們甚至剃光了頭發(fā),因為怕長發(fā)沾染病毒。。。。。。他們之中,有多少人還只是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時尚,愛美,打扮這些詞,此刻在他們面前,在這一場疫戰(zhàn)面前,都不值一提。

  “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他們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從死神手里搶人而已”。是啊,這世上沒有神,但在天災人禍前,敢于用自己的生命為身后廣大人民群眾豎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屏障之時,大愛與希望,便無堅不摧,戰(zhàn)無不勝。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危難之時,十四億人挽起手。滴水之聚,總會匯成大江大海。無數(shù)人捐款捐物,向湖北伸出援手。他們之中,有拾荒者。他來捐款時只留下了一萬元錢與署名——一位知恩者。后來,人們了解到,他還有個臥床多年的妻子。一萬元,拾荒老人,全額捐獻,這三個詞似乎很難被聯(lián)系到一起。后來網友了解到情況后,為這位老人家又募集了一萬元,他仍舊把這一萬元捐了出去。還有環(huán)衛(wèi)工。他也沒有留下自己的姓名,只留下了自己的一些積蓄與一張紙條。紙條上的字,甚至還有許多都是錯別字。他可能確實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但他懂得盡自己所能去幫助,懂得回報國家。

  還有一位管道工,他捐光了畢生積蓄,捐款后余額僅剩13.78元;河南一個國家級貧困縣捐了10萬斤村民花三天三夜手刨出來的大蔥;云南一貧困寨捐22噸香蕉;火神山醫(yī)院建好后,河南家具廠一夜籌集醫(yī)療柜,從產品到物流,全部免費;曾經看哭許多人的電影《我不是藥神》的原型,親自去印度運口罩支援。。。。。。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不僅國內,許多海外華僑與許多國家都伸出了援手。澳大利亞墨爾本機場,一架藍色機身的飛機在藍天下起飛。機上沒有一位乘客,座位上放的全是當?shù)厝A僑支援物資;日本機場口罩降價出售,前往武漢撤僑的機上滿載著支援物資;俄羅斯捐出23噸物資;巴基斯坦捐出全部庫存。。。。。。危難前,全國乃至全球人民同心協(xié)力,勢必打贏這場戰(zhàn)疫。

  

  與此同時,還有身居最前線的武漢人民。武漢,對于他們來說,不是外人眼中令人恐懼的疫區(qū),而是他們依戀的家。面對死亡的威脅與心中的恐懼,或許逃出去,可以遠離疾病,可以避免床位緊張的局面而治好病,或許逃出去,就不用再生活在恐懼中。

  但封城后,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舍小我為大我,選擇了堅守這座城,堅守在自己的家園。但他們沒有失去希望啊。他們苦中作樂,打開窗戶聊天,在家里釣魚,舞龍。這里還是他們的家,他們也仍然愛這片土地,仍然會微笑著面對未來。一個晚上,一位武漢市民打開窗戶,一聲又一聲“武漢加油”透過窗戶傳來。此起彼伏,經久不衰。

  

  響起“武漢加油”的,并不只有武漢。一個又一個熒光屏,一個又一個橫幅,點亮全國,點亮全世界。2020的這個年,很靜,但人們的心,依舊未涼,依舊熾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