狀元手書《出師表》
新發(fā)現(xiàn)的碑刻中,清乾隆年間狀元石韞玉書寫的《出師表》引起了學者們的關注。它由7塊刻石鑲嵌而成,是武侯祠目前發(fā)現(xiàn)的唯一一通出自狀元手筆的碑刻。
石韞玉,生活在清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是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 的狀元,也是著名的書法家、詩人和藏書家。梅錚錚介紹,石韞玉一生推崇諸葛亮鞠躬盡瘁、正直忠義的品德,卻一直沒有親臨武侯祠拜謁諸葛丞相的機會,為此常覺遺憾。后來,石韞玉聽聞他的學生聶銑敏到四川任職,大喜過望,寄來了他的手書《出師表》,希望能刻石于武侯祠以表敬意。聶銑敏沒有辜負老師的期望,為作品立石,并寫下跋語。師徒二人的情誼和兩人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共同信仰,讓這塊碑的價值更加深厚。
再捐祭產碑
成都市政府文史研究館員、國家一級美術師鄧代昆介紹,石韞玉書寫的《出師表》雖是小字,卻堪大作。此碑書法是標準楷書,用筆珠圓玉潤,不難看出其根是在王羲之,但其結字寬博深穩(wěn),又受顏真卿的影響。整篇書法,筆韻隨的起伏而層次分明,是不可多得的書法藝術精品。
《眼底江山》碑見證武侯祠奠定今日格局
刻于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的《眼底江山》碑,作者是時任四川按察使的宋可發(fā),1672年奠定武侯祠今日建筑格局的大規(guī)模修繕工程,便由他發(fā)起主持。
康熙八年,宋可發(fā)任四川按察史。任中,他發(fā)起和主持了重修武侯祠工程。《眼底江山》碑,就是在這次重修武侯祠工程告峻后所刻。彼時,四川戰(zhàn)火甫定、百廢待興、人心思安,宋可發(fā)以重修武侯祠為契機,激勵人心,喚醒善謀圖強的意志。
眼底江山碑
“眼底江山”,出自宋代詩人黃庚的名句“胸中宇宙自然景,眼底江山不盡詩”。梅錚錚表示,諸葛亮當年北伐之時,曾在劍門關關口的匾額上寫下“眼底長安”,表達了他不僅要守護蜀地,還要興復漢室的宏愿。宋可發(fā)重修武侯祠并在碑刻中寫下“眼底江山”四字,既是對諸葛亮跨越時空的致敬,也表達出重建武侯祠后的豪情與舒暢以及心懷天下的家國情懷。
“眼底江山”屬行草書法,用雙鉤圍刀刻成,但在結字上卻不掩有篆隸書的痕跡。此書書風瀟灑張馳,筆勢振迅,似應出自宋代米芾的法范。而其舒展雄放中,又不乏旖旎柔婉,讓人過目難忘。
值得一提的是,歷史上,在武侯祠拜謁的從不只有社會名流和文人雅士,還有大量普通民眾。
此次新發(fā)現(xiàn)的《再捐祭產碑記》石刻,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武侯祠第三位住持道士徐本衷所刻立,碑文中描述的“廟貌巍峨,士庶咸集”盛況,今日武侯祠博物館的“武侯祠成都大廟會”“三國季”等品牌活動正與其一脈相承;而碑文記載的五湖四海的民眾為煥新宗廟、賡續(xù)文脈而慷慨解囊,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守望百旬不休、馳而不息。
延伸閱讀:
新碑刻將進行科學保護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新發(fā)現(xiàn)的碑刻部分為四川常見的紅砂石材質。歲月流逝,碑刻表面已出現(xiàn)剝蝕脫落跡象。未來,這批碑刻將進行科學保護,再與公眾見面。
據(jù)介紹,這批碑刻的抹灰層剛剛揭取完畢,未來工作人員將進行建筑結構勘察和地球物理探測,了解清楚正面墻壁和整座大殿的結構,做好周邊環(huán)境的防護。同時要進行碑刻微痕掃描,對原有狀態(tài)和信息進行數(shù)字化記錄。此外,還會安裝監(jiān)測、評估、調控的文物保護系統(tǒng),保證安全可控的工作環(huán)境。
研究人員也將繼續(xù)深入研究,全面闡釋碑刻內涵,充分發(fā)揮其文獻價值,出版系列的紀實、訪談和研究成果,將此次碑刻保護項目打造成國內石刻文獻保護、研究、展示、利用全過程遺產學實踐的典范工程。后期,還將借鑒國內外人文景觀設計先進理念和實踐經驗,結合武侯祠川西園林“清、奇、幽、秀”特色和諸葛亮殿方位游線,改善展示空間色調、氛圍和布局,增景透綠,烘托底蘊,實現(xiàn)以文興景、文景相融,打造獨具人文景觀氣質的公園城市示范點位。此外還會積極開展科普、公益、研學等系列活動,讓保護研究成果惠及大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