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曉鈴 成博
碑刻,承載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時代滄桑變遷的見證。
6月28日,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對外宣布,在博物館諸葛亮殿北面墻壁的原狀陳列提升工程中,意外在墻體中發現了15塊碑石,共8通碑刻。這批碑刻年代最早為1672年(清康熙十一年),最晚為1821年(清道光元年),其中既有清代乾隆年間狀元石韞玉所書的《出師表》,也有四川按察使宋可發的《眼底江山》碑,以及武侯祠乾隆年間的住持徐本衷所刻立的《再捐祭產碑記》等。這批碑刻的發現,豐富了成都武侯祠的歷史文化底蘊,也折射出以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代表的三國文化一直感召后世,代代相傳。
維修意外發現清代新碑刻
位于武侯祠文物區中軸線上的諸葛亮殿,游客熙熙攘攘。大殿北面,隔離出了一塊“諸葛亮殿碑刻保護項目”的臨時區域,新發現的碑刻便出現在北面墻壁之上。
武侯祠博物館副館長馬萍介紹,北墻原有碑刻數通,且有木框鑲護。歲月流逝,木框漸有磨蝕現象。今年2月,博物館對其進行更換時,周邊抹灰層突然剝落,工作人員發現墻體內竟然還有碑刻疑是封護其中。后經專業機構墻體掃描和清理,15塊碑石重見天日。
這批碑刻,其中5通在清道光年間的武侯祠歷史專志《昭烈忠武陵廟志》中有所記載,本次發現與其相互印證;另3通碑刻未見記載,是對武侯祠歷史的重要補充。碑文內容則多樣,含時四川主政官員題記、乾隆朝狀元書《出師表》、武侯祠祭祀活動記錄、文人墨客訪謁留書畫等。
出師表局部
在此以前,諸葛亮殿存有碑刻17通,分布在北壁東、西次間和后墻壁。這批碑刻發現以后,諸葛亮殿北面墻壁墻體內碑刻數量達到了25通,年代上至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下到1930年(民國十九年),時間跨度412年。歷代的社會賢達、文人墨客在此詠史抒懷,感念革故鼎新的時代,傾訴鞠躬盡瘁之衷腸,讓一面廟墻成為數百年來文化遺產守護傳承者們的精神豐碑。
碑刻為何藏于墻體?成都武侯祠博物研究館員梅錚錚介紹,成都武侯祠享有“三國圣地”美譽,凝練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核心品質,從古至今一直是人們崇敬和向往之處,歷代進行了多次修繕。其中,一些碑刻藝術精品被前人出于保護的目的藏在墻體之中。本次發現,在國內歷史建筑博物館中十分少見,它繼續豐厚了博物館和成都的歷史底蘊。此外,今年也是武侯祠肇始1800周年和建筑格局奠定350周年,因此新發現碑刻意義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