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成都崇州市三郎社區72歲的老人左學良剛剛結束了今年的“任務”——將家附近一公里多長的河堤上,長滿的雜草、藤蔓清理干凈。走在河邊,感覺舒心涼爽了不少。今年,是左學良自發清理這條小徑的第5個年頭。每一次清理,需要花費半個月左右的時間。
為此,一位網友近日在微博上連續多次發布視頻、照片,贊揚老人“五年如一日”“助人為樂”,為群眾和游客散步、晨練提供便利。
6月28日,紅星新聞記者在三郎社區見到了這位一頭銀發的老人。左學良告訴記者,他所清理的那條路,是家附近的一條河堤。平時一早一晚,小區居民都會到那兒散散步、吹吹風,也是他每天散步鍛煉的必經之路。“(一開始)2米寬的路,草長起來,只剩20厘米寬。”左學良說,2008年汶川地震后,山上的村民陸續搬進集中安置小區,他家是最后一批,大約在2013年左右搬進來的。現在社區里,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留在家里的老年人比較多,“要是絆倒就不好了。”
大約5年前,左學良有了給這條河堤小路清理雜草的想法。為此,他特意買了一把彎刀,配了一根一米多長的刀把。每年端午節后,左學良就會進行一次集中清理,“這個時候氣溫、水分都合適得很,(草)長得很快。”左學良說,尤其是第一年,藤蔓茂盛得有兩三米高。
開始清理雜草、藤蔓的日子,左學良會在凌晨4點50分左右起床出發,騎著自行車,到距家一公里左右的河堤,沿著河邊,揮舞著彎刀,將地面茂盛得幾乎蓋住水泥河堤的雜草清理掉。有一種當地居民叫做“白蓮刺(音)”的植物,長有刺,一不小心就會扎到身上。還好刀柄長,揮舞起來快速又鋒利,一刀下去,嫩枝就被攔腰斬斷。最難打理的,是順著樹枝、雜草“織”成密密匝匝“網絡”的藤蔓,“一勾就是一片。”左學良說,每天清理兩三個小時,一般能清理30米到50米長的距離。太陽升起來了,他就騎車回家吃早飯。
每年端午節后的半個月,左學良會把常走的這段路集中清理一次。平時見到有新長出來的枝條藤蔓,偶爾也清理清理。
說起干活的訣竅,左學良說,主要是刀要好,每天砍完回家,還要磨一次刀,不然就砍不動。去年,連用了4年的彎刀壞了,他又重新買了一把。
“還是有點累,但是習慣了。”左學良的右腳腳跟不適,雖然不影響走路,但干活久了,還是會感覺比較痛。所以,盡管距離不遠,他每次會騎著自行車去干活。
左學良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一開始,連老伴都不知道他在清理路邊的草,更不要說在城里工作生活的子女,“就算在家,我干活回來了,他們可能都還沒起床。”左學良說。后來老伴知道了,也沒阻止他,最近她還在手機上看到鄰居拍的左學良打著赤腳,在路邊除草的視頻。“他喜歡整這些,等他去,(其他老年人)摔倒也不好。”
遇到有人夸他做好人好事,左學良卻說,自己并不這么覺得,“我就當鍛煉身體嘛。”左學良說。
此外,三郎社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他們核實,老人確實近5年一直堅持義務清理便道,這一行為值得頌揚。
紅星新聞記者 于遵素 攝影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