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訪
策展方:螢火蟲分批運來 是人工培育
7月8日,記者來到螢火蟲展看到,現(xiàn)場為室內(nèi)展館,約200平方米,游客根據(jù)固定路線行走參觀。室內(nèi)較為悶熱,中間設(shè)有欄桿,螢火蟲多集中在場館中部。

現(xiàn)場工作人員、自稱策展人的任先生說:“我們有這個技術(shù)(人工培育螢火蟲),可以在成都舉辦螢火蟲展,以科普為主,讓小朋友真正見識一下什么叫螢火蟲。”
任先生告訴記者,他們在樂山有螢火蟲培育基地,展廳內(nèi)的螢火蟲都是人工培育的。辦展期間,螢火蟲分批運來,考慮到壽命等因素,任先生說,辦展第一天螢火蟲有5萬只,之后每天會增加3萬只。

任先生還說,培育基地的螢火蟲不對外出售,培育是很難的過程。“基地以前只是作為一個科研項目在研究螢火蟲培育,現(xiàn)在是在進行初步的商業(yè)化。”
據(jù)了解,在2021年公布的《有重要生態(tài)、科學(xué)、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征求意見稿)》中螢科動物被首次列入其中,為三葉蟲螢、紅胸黑翅螢、付氏螢、條背螢、黃寬緣螢、穹宇螢、黃緣螢、雷氏螢、米埔螢、胸窗螢、紅胸水螢11種。對此,任先生表示,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