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曾有發現
來無影去無蹤
趙力對鱟蟲十分熟悉,他一眼認出,上述新聞里的鱟蟲曾在成都地區發現。
2014年5月底,他接到一通電話,有人在成都彭州的一片水田里發現了一種長相怪異的生物,他立即趕去現場,看到這種有3只眼睛的生物長著圓形的背甲和長尾,腹部裸露在背甲之外,腹部末端有一對柔軟的尾須。當地人從未見過這些奇怪的生物,覺得很稀奇。趙力認出這是一種遠古生物鱟蟲,由于首次在成都發現,他非常興奮,拍了許多照片,還制作了標本。
值得一提的是,鱟蟲每年五月底都會突然出現在彭州這一塊特殊的田里,并未出現在其他水域。到了六月初,鱟蟲集體消失得無影無蹤,堪稱“神出鬼沒”。
鱟蟲為何季節性出現?為何只出現在這一片水田?曾有紀錄片團隊前來拍攝,依然沒有調查出原因。趙力推測,它們可能對環境比較敏感。
時隔一年,一位從事古生物研究的朋友在內蒙古考察的時候,發掘了一塊距今1.65億年的鱟蟲化石,將其贈送給趙力,放在博物館里展出。他拿到化石,和自己制作的標本仔細比對了一下,化石中的鱟蟲體格略大,長約9厘米,而現存的鱟蟲標本只有6厘米長。
“除了個頭略大一點,外形特征幾乎一致。”他對此感到驚奇,1.65億年時光荏苒,這些鱟蟲的外觀幾乎沒有變化,保持了原始的長相。由于演變如此緩慢,有人稱它為“演化呆滯的類群”,“達爾文曾認為這歸因于此類生物在生存過程中沒有競爭“。
生命力比恐龍頑強
卵可存活20年之久
化石資料證明,鱟蟲最早出現在3億年前的古生代石炭紀,比出現在中生代的三疊紀的恐龍早了約7000萬年,但恐龍隨后在距今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滅絕。時隔多年,人們只能用《侏羅紀世界》之類的電影滿足對恐龍的好奇,而比它們更古老的鱟蟲卻存活至今,無論滄海桑田,有水就可以繁衍生息。
擁有1200多萬粉絲的科普博主“博物雜志”曾多次被網友提問,要求辨認鱟蟲,他是這樣解釋的:“鱟蟲(長得像鱟而已,和鱟沒啥關系),確實和恐龍時代的祖先沒啥差別,算是孑遺生物。此物常在水田、雨后水洼等臨時性水體中出現,因為它們的卵能在干旱中休眠多年,一遇大雨就孵化,然后迅速長大交配,產卵后,水體干涸,成蟲死亡,卵繼續休眠。”
適應能力相當強——這也是趙力對鱟蟲的點評。他進一步解釋,盡管成體一般只有一兩個月的生命,但是卵卻有可能在干旱、寒冷、高溫惡劣環境里存活二三十年,甚至更久,直到水的到來那一刻。這也是它們能躲過白堊紀恐龍滅絕的年代,在冰河期之后再次繁榮起來的原因。
如果人們不小心與這種遠古的生物來了一場美麗的邂逅該怎么辦?盡管“博物雜志”蓋章鱟蟲無毒,盡管這種生物并非國家級保護動物,趙力也建議人們“不要去捕撈”,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畢竟這是見證恐龍時代最佳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