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市場
省外供給減少 售價自然上漲
記者通過走訪發現,水產批發市場、零售店、商超售賣同一魚種的價格存在明顯差異。以黃辣丁為例,同等規格大小的黃辣丁在零售端最高可達到40元/公斤,最低則是30元/公斤。
“拋開品質不講,銷售定價是商戶的主觀行為,但目前水產的整體價格上漲是不爭的事實。”在成都市武侯區燃燈寺東街綜合市場,有著近十年水產零售經驗的李女士表示,“每年夏天魚價上漲是正常現象。現在天氣熱了,外省的魚來得少,供給量少了,價格自然就高。”據她分析,目前魚價上漲主要原因是存在供需矛盾。
記者了解到,目前川外淡水魚主要來自湖北等地,占到了整個四川水產市場的三成左右。“夏天天氣炎熱,湖北過來的運輸成本高、損耗大,外來魚供給量少了,變成以川內供給為主,而川魚本來就滿足不了四川市場需求,所以價格自然上漲。”上述商家分析,近兩年疫情影響下,養殖飼料、人工高成本都在上漲,所以淡水魚價格上漲并不意外。
“以我的鋪子為例,高溫天氣下進貨一筐黑魚,如果死一條,整筐的利潤就沒了。”李女士表示,在高風險、高成本、供給因素等影響下,水產價格自然走高。
在李女士鋪子旁的另一水產商戶認為,目前淡水魚市場整體價格上漲,其價格表現出來的供求關系是“供不應求”。但魚的來源豐富,不存在魚鋪業主批發不到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