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劉志杰
發生在彭州市龍槽溝的“8.13突發山洪”事故,令人心痛。痛定思痛,事故背后的問題也逐漸顯現。其中被不少人提及的,是發生事故的地方并非景區,甚至屬于地質災害點位,易發生泥石流、山洪等自然災害,尤其是汛期容易暴發齊頭水。但這些竟絲毫不影響該地的網紅地位,小紅書等平臺上,甚至有如何避開護欄的路線攻略。可以說,野游打卡地的“種草筆記”,是悲劇發生的重要一環。
社交旅游平臺的興起,讓類似龍槽溝這樣接近自然、鮮有開發的小眾打卡點成為旅游新時尚,但“種草筆記”厚厚的濾鏡下,人們卻忽視了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風險。社交旅游催生的“種草筆記”的確帶動了一些鄉村經濟,也滿足了人們周邊游、自然游和分享生活的需求,但一些捧出來的“網紅”不僅可能有虛假的濾鏡,更有安全隱患。社交旅游勢不可擋但不可野蠻生長,也該給“種草筆記”除除草了。
對平臺而言,過度濾鏡、虛假宣傳是“雜草”,忽略安全隱患的“種草筆記”更是要除的“草”。盡管追蹤到所有存在風險的“網紅景點”有一定難度,但平臺對“網紅景點”有義務進行主動的風險提示。有博主就反映曾舉報彭州下河游玩相關視頻,但首次舉報并沒有成功。而更多“種草筆記”在明明提到了“未開發”,依然沒有相關風險警示。可見,平臺做到“除草”義務還有很大空間,至少對風險要進行提醒、對一些攻略應不予推薦、對舉報要重視起來。
據悉,目前小紅書已經上線搜索風險提示。除了平臺方,游客和社會也應主動給網紅野游點除除草、降降溫,樹牢安全意識,要用科普、宣傳的方式,給人們心中種下安全之草,而非充滿誘惑的危險之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