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在成都青龍湖濕地公園內,兩臺聯合收割機正在稻田中忙碌著。作為成都市環城生態帶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的一部分,從今日起,整個環城生態公園農業項目也進入緊張的搶收期。根據預計,全環綜合糧食產量將超20000噸。

  據成都天府綠道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青龍湖農業項目負責人朱佳介紹,到今年9月,環城生態公園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植年,去年小春、今年大春種植的油菜、小麥、玉米、大豆、高粱、水稻等糧油作物都迎來豐收。

  利用3至5年進行土地涵養

  預計未來畝產將提高30%

  青龍湖濕地公園經過土地整治后,目前共有農田1100畝,其中800畝種植了玉米,剩余部分種植有水稻、西瓜、南瓜等農作物。

  隨著聯合收割機的行進,經過處理后的稻谷裝進了運輸車輛內。“今天青龍湖濕地公園的水稻開始收割后,環城生態公園3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也開始陸續收割。”朱佳告訴記者,9月份,水稻、玉米進入收獲期,但根據近期的天氣預報,成都以陰雨為主,為了避免農作物發霉,未來一段時間環城生態公園農業項目必須抓緊搶收。

 ▲青龍湖農業項目中的稻田 ▲青龍湖農業項目中的稻田

  水稻、玉米產量如何?

  “水稻一畝大概只有1000斤的產量。成都一些高產的田地,畝產則可達1400斤左右。玉米產量更低,一些地塊畝產只有800斤,相比高產田的1500斤還有一定差距。”朱佳指著面前的稻田說,雖然看起來相差很大,但作為新近打造的農業項目,環城生態公園農業項目普遍存在“地力”不夠,土壤不肥沃等情況。“目前的產量都在預期范圍內。”

  當前,環城生態公園農業項目通過建渣清理、農田平整、土壤改良等措施,基本完成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農田整治,共建成高標準農田3萬畝。

  農田建成不等于高產。雖然此前為了提高農業穩產高產力,已實施土地綜合整治,采取機械撿石、客土回填、土層增厚等措施,但想要讓土壤肥沃,還需經過3至5年的土地涵養過程。

  “種植過程中,通過施用有機肥、生物菌劑、礦物肥等方式進行土壤改良,水稻、玉米收完后,還會進行秸稈還田,進一步增加土地肥力。”朱佳表示,經過3至5年的土地涵養后,土地將更加肥沃,預計未來,環城生態公園農業項目畝產可在目前基礎上提高30%。

▲青龍湖農業項目中的玉米地▲青龍湖農業項目中的玉米地

  家庭農場、共享農場持續推出

  市民可認養土地,體驗種植的快樂

  據了解,環城生態公園依托環城生態區規劃建設“5421”體系,即500公里綠道、4級配套服務體系、2萬畝多樣水體、10萬畝高標準農田。

  農田作為其中重要一部分,不僅可作景觀欣賞,還可作為學生研學、旅游的重要去處。

  以青龍湖農業項目為例,今年5月份,泡桐樹小學的學生來到青龍湖農業項目內。孩子們光著腳,卷起褲腿,站在稻田中,體驗農民伯伯插秧的辛苦,感受每一粒米的來之不易。稻田成為教育的一部分,成為學生感受農耕文化的重要載體。

  除了學生的深入體驗,在整個青龍湖農業項目中,還有10余畝土地被劃分為15平方米的小地塊,供市民認種認養。

  “今年10月,水稻、玉米收完后,我們將對土地進行二次平整,讓整個項目更利于耕種的同時,調整地塊布局,將拿出24畝地,專門用來做共享農場。”朱佳告訴記者,重新布局后,共享農場調整至農博館旁邊,一邊學習農業知識,一邊體驗農耕文化。

  下一步,通過土地綜合整治,力爭3年內完成農田整治10.1萬畝,建成高標準農田5.83萬畝。同時在“環城10萬畝糧油產業帶示范段”內,將建設都市智慧農業示范區、作物全程機械化示范區、糧油高產高效示范區、作物良種良法配套示范區、農業教育主題示范區以及高效節水農業示范區。

  紅星新聞記者 閆宇恒 攝影報道 部分圖據受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