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九龍治水”

  實施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

  9月28日晚,在夜闌人靜的成都市區街道,作業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給城市地下老舊排水管網“診治”病害,疏通城市地下“毛細血管”,讓城市排水排污更順暢。

  據了解,成都市水務局將分散于多家主體管護的中心城區市政排水管網整體移交給成都環境集團,授予其開展市政排水設施廠網一體化特許經營。以此為契機,成都環境集團旗下成都興蓉市政設施管理有限公司開展了成都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管網普查行動,累計完成探測7705公里、檢測5638.34公里、預處理4355.94公里,建立了病害問題臺賬和排水管網地理信息系統(GIS)。目前,成都繞城高速公路以內城區累計完成市政排水管網重大病害修復1345公里,有效提升城市污水收集能力和污水濃度,有力保障污水處理廠穩定達標運行。

  這是成都在推進實施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背景下,持續推進、補上排水設施“短板”的一大舉措。2020年,成都市水務局提出“變革水務管理體制,建立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深入推進治水管水體制機制改革。

  這個改革的核心是通過深入改革將“九龍治水”變為“一龍治水”。以往,城市供水、排水、凈水、治水是由多個管理體系在分頭負責,而且涉及市、區兩級,存在多頭管理、責任不清等問題。例如,城市污水處理廠和污水管網建設分屬不同部門,日常管理維護也由不同主體承擔,從而導致責任分裂、協同性差、運行效率低等問題,成為“大城市病”的頑疾之一。

  推進供排凈治一體化改革,旨在以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市場參與來解決水務發展規劃、布局、標準及投入問題,加快優化水務管理體制,構建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解決水管理中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政企不清的問題。

  兩年來,成都供排凈治一體化機制推進順利:成都將城市水源工程建設及輸送、自來水生產及供給、污水收集及處理、再生水生產及利用、河湖治理及管護等水務全產業鏈存量設施以TOT模式劃轉給行業國企特許經營,壯大國企資本。同時,擴大特許經營范圍,將市政管網、下穿隧道、河道及附屬設施等以BOT方式授予行業國企特許經營權,增強融資能力,從而實現了“廠網河”一體化綜合治理,“投建管運”一體化運維,供排凈治一體化閉環管理。

  水資源保障

  啟動多個水源地建設項目

  金秋時節,文井江畔的成都“第二水源地”——李家巖水庫工地建設如火如荼。李家巖水庫位于崇州市懷遠鎮,是全國“十三五”期間規劃建設的172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水庫總庫容1.73億立方米。目前,李家巖水庫導流洞、城鄉供水取水閘室基本完成施工,大壩填筑16.3萬立方米,總體投資完成88%。

  據成都環境集團原水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李家巖水庫建成后可為成都市主城區供水,使成都市形成雙水源供水格局,滿足中心城區650萬人30天的綜合生活用水、70%的應急水源需求,同時兼顧灌溉、發電等綜合利用。

  9月27日至29日,受國家發改委委托,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在大邑縣召開三壩水庫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評估會議。三壩水庫規劃為成都“第三水源”,工程壩址位于大邑縣新場鎮,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天府新區和大邑縣供水短缺問題,也將極大提高成都水源保障能力,優化供水格局。今年開工建設的久隆水庫是成都東部新區主要水源,也是龍泉驛區和簡陽市城市應急備用水源。

  按照最新人口數據,目前成都城市人口總數已達到2100萬。作為超大城市,提升水資源安全保障能力,保障城市韌性安全運行,需要提前謀劃、布局和實施。近年來,成都積極配合推進引大濟岷工程前期工作,開工建設李家巖水庫、張家巖水庫直接引水至老鷹水庫管道工程、久隆水庫等骨干工程,加快推進三壩水庫、團結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截至目前,成都已累計完成重大水利工程項目投資469億元,全市擁有各類蓄水設施約2.5萬處,實際蓄水超5億立方米,水資源保障體系建設穩步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