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仙山鎮熙玉村風貌。葛仙山鎮熙玉村風貌。

  吳飛 (圖片由彭州市委社治委提供)

  住房整齊劃一、道路寬敞干凈,小區里設有社區黨群服務中心、社區愛心超市、幸福小食堂等,為居民們提供各類貼心溫暖服務……這里是成都市彭州市九尺鎮金沙社區金沙小區,與大多數鄉村集中居住區一樣,金沙小區居民從“農民”變成了“市民”。在黨建引領下,以“品質金沙·鄉村新居”作為切入口,構建以群眾自治為主,多元共建的治理模式,實現了蝶變躍升。

  10月12日,成都市黨建引領鄉村集中居住區治理工作現場推進會在彭州市召開,成都市社治委及各區(市)縣相關負責人先后前往九尺鎮金沙社區金沙小區、葛仙山鎮熙玉村熙林村舍小區等進行現場觀摩,并召開座談會進行深入交流探討。

  這場現場會選中彭州,與這里的先期探索成果不無關系。彭州市共有城鎮社區83個、鄉村社區119個,現有鄉村集中居住區514個,覆蓋人口25.6萬余人,占常住人口32.82%。因地制宜、創新施策,彭州市結合鄉村集中居住區的分布規律及差異化特性,聚焦“六抓六化”探索“創享服務·村居共治”鄉村集中居住區治理路徑,成效顯著。

  鄉村治理成效的背后,是彭州市近年來從創新基層治理體制機制入手,開啟的黨建引領城鄉社區發展治理的創新實踐。強基礎、促融合、創品牌,實現了機構從無到有,能力從弱到強,成效從少到多,推動城鄉有變化、居民有感受、社會有認同。

  做強彭州“特色牌”

  以鄉村之治促鄉村之變助鄉村振興

  在彭州市葛仙山鎮熙玉村,往日環境臟亂、自治水平低的小區不見了,其中的熙林村舍小區更因山水相依、園林相連,成為當地著力打造的生態宜居小區,而導入信托制物業是熙林村舍小區“變身”的秘訣。

  聚焦群眾需求,倒逼治理提效,熙玉村采取了“分步走”的方式。

  首先是發揮好黨建引領作用,為治理奠定堅實保障。熙玉村以小區為單位成立小區黨支部、黨小組,各小區召開壩壩會,由群眾推薦和自薦的方式成立小區管委會和理事會,按院落選出院落長成為群眾代言人,搭建“黨組織+管委會+理事會”的管理模式。

  隨后導入信托制物業,并在小區的多功能場所“仙山智理家”設置了物業中心,將物業費用明細進行公示,讓老百姓明晰一分一厘的去向。熙玉村從2019年起開始按房屋面積收取物業清潔費,收取的費用用于優化區域道路標識、文體設施、停車場等基礎設施,集中處理生活垃圾,促使“臟亂差”變“亮凈美”,群眾生活環境有所改善。

  葛仙山鎮黨委書記陸小強表示,目前,葛仙山鎮依托集中居住率高的優勢,實現了物業管理全覆蓋,整鎮推進鄉村集中居住區治理,助推實現全民自治。

  信托制物業成功的背后,離不開彭州市構建信任互助關系、凝聚社會治理合力奠定的基礎。

  以“信任”為主線,以互幫互助精神為基礎,彭州市積極探索具有本土特色的社區發展治理新模式,以“信”治社區,開啟“信任互助銀行”模式,撬動各類主體多元參與。

  今年3月,彭州市成立“信任互助銀行”,天彭街道“東林里”可持續社區生活圈、通濟鎮“爸媽食堂”社區養老等試點場景先后涌現,將存在于社區的志愿服務、公共活動等從服務視角轉化為資源視角,破解社區資源轉換利用不充分、多元參與渠道不暢通等難題,營造出“信任化人”、以鄰為伴、與鄰為善的良好氛圍。

  以鄉村之治,促鄉村之變,助鄉村振興。彭州市在推進鄉村發展治理中,堅持發展與治理雙擎驅動、互促共進,促治理成效、發展成果讓廣大鄉村地區及村民普遍受益。

  彭州市各地創新施策、主動作為,激活鄉村治理的“一池春水”。著眼建章立制,彭州市構建鄉鎮治理現代化、鄉村治理現代化兩套標準體系。丹景山鎮高質量完成省級鄉鎮治理現代化試點工作,建成全省首個鎮級智慧治理中心;花村街“三賦三共雙聯動”治理經驗升級迭代,得到各級媒體的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