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社區,有著不同的資源稟賦、區位環境、歷史人文、產業集聚等特點,因此也有著不同的風貌:有的代表運動健康,有的代表綠色生態,還有的代表國際時尚。

  今年5月,成都市城鄉社區發展治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2022年主題社區建設工作方案,對全市主題社區建設工作進行安排部署,明確建成近零碳社區、“七無”平安社區、運動健康社區、老年友好型社區、文化創意社區、兒童友好社區、智慧社區、國際化社區等8類198個主題社區的年度目標任務。

  10月27日,全市主題社區建設現場推進會召開,調研觀摩代表性點位,交流經驗做法、展示工作成果、改進工作思路,并對下階段工作進行安排部署。社區小“細胞”如何讓城市幸福升溫?來看這些特點鮮明的主題社區吧。

  ▲改造后的成都社區

  送上門的溫暖,養老有了專業醫療服務

  “別看我們這里只有小小一角,卻能夠為社區老人提供一攬子的醫療服務。”在青羊區馬廠社區,原有的日間照料中心“裝進”了新內容。午后時分,家庭醫生工作室里中醫醫生正在坐診;隔壁房間里,兩位老人分別接受著專業的推拿和紅外線治療;通過遠程視頻問診系統,社區老人還能與醫生面對面地交流……

  馬廠社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社區60歲老人占總人口17.47%,獨居困難老人有860人,因此在打造老年友好型主題社區上,社區聚焦老年人的健康服務和養老服務下足了功夫。社區注重醫養結合的模式,引來成都市第八人民醫院提供居家延伸綜合健康服務,為60周歲的老人提供居家醫療、護理、照護、康復、安寧療護、用藥咨詢與指導等服務。比起常規的日間照料中心,這里能讓居民足不出戶享受到醫療服務,更多了一份專業的關愛。

  “我腰不好,就靠長期做理療來緩解,現在小區樓下就可以做,方便多了。”躺在床上的劉大爺已經習慣了家門口的專業醫療。

  關愛還體現在“送上門的溫暖”上。馬廠社區按照年齡分布、身體自理能力、子女陪護情況等因素來進行評估,對轄區老人進行分類管理,按照不同級數不同照護周期的原則,組織小區物業、居民骨干開展走訪關愛。

  據悉,成都市于2021年3月正式開啟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創建工作。2021年、2022年分別建成11個、10個全國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區,占全省總數的1/5。

  ▲馬廠社區

  盤活舊空間,讓運動浸潤社區

  “老城區最有市井味道了,看這一片好聚人氣嘛。”車輛駛過武侯區七道堰社區,調研隊伍里有人感嘆著。簇簇綠蔭之下,社區綠道蜿蜒而過,隨處可見下棋的老人和玩耍的小孩。

  來到位于社區黨群服務中心附近的運動健身廣場,更能感受到這里的人氣。

  “不夸張,每年有15萬到20萬人次在這里運動=。”七道堰社區相關負責人說,運動健身廣場的前身是停車場,盤活后終于有了大作用。

  來玩什么?這里將原有的老舊倉庫活化成為公益性籃球館,是年輕人運動的首選。這里還是國民體質監測點,有專業儀器給身體評分,給出身體參數和調節建議。廣場上,一臺碩大的跳舞機是退休阿姨們的最愛,不僅可以在“靜音模式”下跳廣場舞,還能視頻聯動,參加全國的廣場舞比賽。

  ▲七道堰社區

  轉角處,擺著幾桌壩壩茶,楊大姐就跟社區里的大爺大媽們喝著茶聊著天。有著醫院工作經驗的楊大姐是七道堰社區的健康管理師,每周都要給周邊居民來講一講營養飲食調理。“社區是個大家庭,我多懂點就多傳授點,大家互幫互助。”

  “這個點位面積小巧,沒有大拆大建,保持原有社區風貌融入體育項目,讓居民在生活中就體現運動健康的元素,非常值得參考。”成都市體育局相關負責人點評說,運動健康主題社區要充分利用社區空置用地、城市“金角銀邊”豐富市民的運動空間,打造特色文化街邊健身角、小區健身及兒童娛樂共享空間,滿足全年齡段居民的戶外健身需求,實現因地制宜、出門可健身的全民運動場景營造。同時,還要定期組織社區體育賽事,以社區為最小的“細胞點”形成全市的社區運動品牌。

  今年主題社區驗收將實行“否決制”“淘汰制”

  “今年建設目標絕對不打折扣,屆時將由行業牽頭來組織驗收團隊進行驗收。”市委社治委常務副主任薛敏表示,主題社區建設絕對不能搞成少數群眾參與,要以服務為目的、標準為指引,尋求群眾需求的最大公約數。今年的主題社區驗收將實行“否決制”“淘汰制”,對今年新建點位,要嚴格按照建設標準達標,達不到要求的不予通過;對既往建成點位,要實行動態評估和退出,居民評價不高、質量明顯下降的堅決淘汰。

  記者從會上獲悉,目前8類主題社區的建設都取得明顯進展,一批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廣受歡迎的主題社區正在嶄露頭角。

  例如,天府新區華陽街道安公社區作為近零碳社區的代表,已完成1個花園式街區試點打造和6000平米樓頂花園、500平米圍墻垂直綠化建設;修建垃圾循環處理中心,實現年均轉化有機垃圾300噸;建設新能源汽車快充站,新增充電車位40個;打造安公廣場雨水收集系統,年均節約用水1500噸。正在建設的民用能耗管理中心,可以通過后臺匯總居民水電氣能耗使用情況、分析用能需求,按需定制家庭節能方案,下一步還將把“碳管家+碳蹤跡+碳賬本”相結合。

  龍泉驛區大面街道悅龍社區作為文化創意社區的代表,引入25位非遺達人、32位才能藝人,構建了以非遺為主的“達人圈”。依托達人圈,引領達人帶領居民打造藝術博物館、藝術花園等社區空間。這里,還有捻條畫、蜀繡、茶飲、白瓷、竹編、蠟染等多種非遺文化衍生產品。

  金牛區曹家巷國際化社區設置了中英日“多語”親民化“一站式”政務服務窗口,落實了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提高涉外政務服務效率。

  武侯區玉林東路國際化社區建立了國際友人通訊錄并協助其建立文化交流社群,創新培育了商居融合市集、國際美食派對、仲夏席地而坐音樂節等10余個中外居民共同參與的文化品牌活動。

  紅星新聞記者 鐘茜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