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領導小組正式印發《成都市2022—2023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方案》(以下簡稱《方案》)。
如何打好這場藍天保衛戰?其中又有哪些特色亮點?“《方案》圍繞‘精細管控、科技幫扶、區域協同、嚴格執法’的思路細化各項措施,目的是推動持續改善全市大氣環境質量,避免出現重污染天氣,保障市民群眾身體健康。”在11月10日召開的“成都市2022-2023年冬季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新聞通氣會”上,成都市“三大戰役”辦副主任曠良義對《方案》的具體內容進行了詳細解讀。

11月15日前,完成重點區域內貨車運輸路線優化調整
“精細管控”,是《方案》中最引人關注的內容。曠良義介紹,精細管控主要分為重污染天氣應對和日常常態化管控兩種情形,細化了對各類主要污染源的管控措施,堅決杜絕搞“一刀切”,實現精準治污、精細管控。
“在重污染天氣過程期間,將堅持精準預測、依規預警、差異管控,力爭將應急減排對社會生產生活的影響降到最低。”曠良義舉例說,今年修訂的《成都市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2022年修訂)》中,新增實行分區、分級、分時啟動和解除預警。這一舉措在全省范圍內率先實施,將應急減排措施精準落實到企業、到生產線、到工序、到工地、到作業面,用最小社會成本贏得最大生態效益,嚴防出現重污染天氣,盡力降低污染濃度。
而在日常管控期間,則堅持分類治理、突出重點、“微網實格”,力爭更多優良天,并盡量降低大氣污染物濃度。曠良義介紹說,秋冬季節,成都大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為細顆粒物PM2.5和顆粒物PM10。《方案》中根據不同污染源對顆粒物濃度的影響大小,重點抓好揚塵源、生活源、移動源和工業源管控。
“比如,揚塵源和生活源,這兩類污染源對成都一次顆粒物排放的貢獻接近70%,我們全面強化工地、道路、露天停車場等揚塵管控,防止露天焚燒秸稈、垃圾、落葉等現象,加強餐飲油煙、露天燒烤、臘肉熏制等管控。”曠良義透露,2023年1月1日起,成都將全域禁止煙花爆竹燃放,最大程度降低一次顆粒物污染。
機動車尾氣是成都二次顆粒物的主要來源。曠良義介紹,今年成都將采取一些新的強化措施,比如今年11月15日前,將完成重點區域內貨車運輸路線優化調整,擴大重點區域內機動車嚴管區范圍和嚴管街數量,嚴格實施車輛禁停、限停和燃油(氣)貨車限行措施 。
在成都西部和北部片區開展協同共治試點
“成德眉資四市生態相融、氣流相通,聯防聯控尤為重要。”曠良義說,近年來,成德眉資大氣污染防治聯防聯控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效,四市整體空氣質量持續改善,也形成鞏固了一些好的制度機制。在剛剛過去的這個月,成德眉資四市還簽訂了環境質量預測預報及科研合作協議,成立了成德眉資空氣質量預測預報中心,召開了冬季戰役聯防聯控會議。
對于市域內重點片區協同共治,曠良義介紹,將結合成都市內部大氣污染傳輸特點和規律,重點在西部片區(溫江區、雙流區、郫都區、彭州市、崇州市)、北部片區(青白江區、新都區、彭州市以及德陽市的廣漢市、什邡市)開展片區治理試點。
對施工工地等污染源開展全覆蓋診斷式幫扶
成都還將在冬季戰役期間進一步強化科技幫扶行動。曠良義介紹,前期已針對大氣核心區域內地鐵、房建、水務等在建工地,試點打造6個引領性示范工地,今后在加大試點力度的同時,還將加快推動重大項目打造綠標工地。
目前,成都市生態環境局已經按照“決戰四季度大干一百天”攻堅行動安排部署,對涉及的100重大項目,逐個摸清情況,部門屬地聯動幫扶,推動尚未完成綠色標桿工地打造的,及時對照標準完成打造,近日還將對近1000家涉氣規上工業企業開展重污染天氣應急減排績效評級提升培訓。
“成都市生態環境局還制定了《2022-2023年藍天保衛戰冬季戰役包片幫扶工作方案》,成立了7個包片幫扶組和2個專項幫扶組。”曠良義介紹,幫扶組將以成都市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區域為重中之重,對施工工地、工業企業、鈑噴汽修、加油站、商混站、瀝青拌合站等各類污染源開展全覆蓋診斷式幫扶,原則上每周至少開展1次現場幫扶,重污染天氣預警期間,每日開展1次現場幫扶。
目前,成都市已累計打造1085個綠色標桿工地、766家綠色鈑噴汽修企業、13家引領性商混站、106家綠色標桿加油站,創建A級、B級和引領性企業79家、C級(非最低等級)企業376家。
紅星新聞記者 李彥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