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排書桌的每個隔斷,都如同一個小小的蜂巢,里面伏著一個辛勤的背影,仿佛忘記了午夜的鐘聲已經敲響。
這里是一家位于成都郊區的寄宿自習室,里面的學生超過500人。他們曾經是教師、會計、護士、往屆畢業生,為著同一個目標而住進這里——全身心地沖刺202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如今,距離他們走向考場,已經不足20天時間。
根據教育部官方數據,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報名人數為457萬,創下歷史新高,增幅達到21%。新東方發布的《2023考研年度報告》預計,2023年考研全國報名人數可能突破520萬,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在來到這里之前,有人經歷了考研的失敗,有人辭掉了穩定的工作,有人剛剛結婚成家,有人孤身來到陌生的城市。寄宿自習室,提供了一種下定決心之人所需要的簡單生活——一張單人床、一方書桌、一處遠離鬧市的空間。同時,它也營造出一種寶貴的歸屬感。這種歸屬感照亮了寂寞的時刻,也孕育著一種難以察覺的沉默。
![▲已近午夜的自習室](http://n.sinaimg.cn/sc/crawl/88/w550h338/20221208/3dba-b4f79fd395d86a3030c1a6a13db05a49.jpg)
守護孤獨
成都的寄宿自習室大多分布在城市的邊界,周邊的風貌簡單粗曠,多數鄰著在建工地、未交付的樓房,或者工廠園區。夜幕降臨時,周遭的燈光零落而稀少。
在某種程度上,來到這里,意味著與過去的生活暫時疏離。
自從畢業后從學校搬進自習室,李玉的每一天都過得有規律而重復——早上8點來到自習室,晚上12點回寢室,中間近16個小時,用一本本教材和練習冊填充起來。一套一套地刷題,逐字逐句地去啃。腰酸背痛時,她會起身,捧著書走到籃球場上繼續背。
這一切,她在宜賓老家的父母并不知道。首次考研失敗后,二次備戰的辛苦和不確定性,讓李玉不忍心找父母分擔,她謊稱自己在成都上班,拒絕了父母在老家安排的工作。在自習室的開銷,全部來自于她大學時兼職攢下的錢。
“父母希望我走最順遂的路,害怕我品嘗失敗的痛苦,然而,這種愛卻成了代溝。”李玉曾想過,如果父母不那么“心疼”她,自己會向他們坦誠:在青春的年紀里,渴望為自己拼一場,哪怕以失敗告終,也是無怨無悔。
“沉重”的父母之愛,是不少學生離家備考的原因。來自南充的顏黎去年考研惜敗后,經過仔細的復盤和規劃,迅速開啟了新一輪的備考。然而畢業之后回到家中,輕松愉悅的氛圍、母親無微不至的照料、豐富的周末娛樂活動,讓她被一種溫馨的無力感包裹,難以嚴格執行學習計劃。
母親幾乎每隔一小時就要進書房送開水、送水果、送點心,顏黎總忍不住嗔怪。后來,顏黎專門搬到家里另一套閑置房,結果母親每天專程開車來給她做飯。對“不被打擾”的追尋,讓她選擇了成都的一所寄宿自習室。
終日只需面對一方書桌,她終于感到踏實。“可能家長很難理解,考研真的需要一些孤獨。只有沒有退路的時候,意志才會更加堅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