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批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的秦代簡牘,在成都地區屬于首次出土,也是成都地區年代最早的成篇出土文獻……
僅憑肉眼,基本看不出這兩枚剛剛清理完畢的秦簡上的字跡。它們看上去只是兩根黑色的小木片,濕漉漉地泡在塑料盒里,下方墊著厚厚的海綿。
可在考古專家眼中,它們是無價珍寶。
12月14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修復師陳俊橙、字庫街遺址發掘現場負責人唐彬和對這批文物進行了初步研究的副研究員左志強來到了成都考古中心會議室,分別向媒體詳細介紹有關這批秦簡的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
53支字跡完整清晰的簡牘
此次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的這批秦簡,出土自成都市青羊區字庫街遺址。
2021年4月~12月,研究院的考古工作者們在大約2000多平方米的范圍內,發掘了共計462平方米的地下遺存。
經過8個月的發掘,從該遺址先后出土了一批戰國、秦及西漢時期的瓦當、陶器以及鑄造銅制武器的石范、陶范等。發現了幾處鼓風管、煉渣、爐壁等冶鑄的廢棄堆積,一些箭鏃,以及少量戈范、弩機范、銅鐏范等殘件。
其中,簡牘主要出土自9號灰坑,包裹在淤泥和草木灰中,經文保中心清理,發現了53支字跡較完整且清晰的,另有已經殘斷、但可能是簡牘的碎片212塊。
今天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成都考古中心向媒體展示了兩枚剛剛清理完畢的字庫街遺址出土秦簡牘,其中一片簡牘上有“成都”二字,另一片木牘上則有“西工師”等字跡。
當然,不是肉眼直接看到,而是投影在大屏幕上的紅外掃描成像圖。
據研究院的90后修復師陳俊橙介紹:他們從字庫街遺址秦代灰坑出土竹木器中提取出260余片秦簡牘,經過清洗,考古人員通過技術手段認讀出秦簡上的部分字跡,其中有“成都”和“西工師”等字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