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隨著成都第四輪集中供地拍賣結束,成都2022年度集中供地也落下帷幕。
從去年試點“雙集中”(集中供應、集中拍賣)供地以來,截至目前,成都已進行了七場集中土拍,累計供應涉宅用地三百余宗,超21000畝。
如今,成都 “雙集中”供地兩周年,有哪些“大事件”值得關注,又誕生了哪些“大數據”?封面新聞記者進行了梳理,一起來看。
2022年度地市特征及未來趨勢
從今年全國“雙集中”各城表現來看,地市主要呈現以下三大特征。
特征1 | 城市間、板塊間,分化加劇
不同去年的地市熱度,今年包括一線城市在內的大部分城市,“底價成交”成為主要特征。與此同時,亦有少量重點城市熱點板塊的優質土地,備受追捧而高溢價成交。這說明城市間、板塊間的分化日漸凸顯。
特征2 | “多次少量”,或成土拍新常態
不同去年全國統一的“一年只賣三批次地”,今年不僅大部分城市將集中供地次數增加到四次,更有部分城市安排了第五、第六輪供地。同時,第四及之后批次的供地數量和規模,呈現明顯下降。業內分析指出,“多次少量”推地模式或將成為明年土拍新常態。
特征3 | “代建”模式,或成樓市新特征
從全國范圍看,今年,地方國資平臺公司及頭部國央企成為拿地主力、民企收縮的特征進一步加強。成都市場,興城人居、城投、軌交、華潤、中鐵建是主要代表,民營陣營僅有龍湖表現較積極。
基于未來房地產細分發展趨勢及當前土地資源分布情況,目前,無法參與公開土拍的房企越來越多試水“代建”模式,受限于資源、開發經驗等因素,平臺公司開放“代建”合作渠道的案例也越來越多,“代建”或成未來樓市新特征。
封面新聞記者 毛茂沙 制圖 黃益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