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發現錢幣,還出土大量瓷器

  據了解,清代寶川局遺址出土窯爐平面呈狹長方形,為平地向下開鑿而成,有早晚之分,早期窯爐較深,后期窯爐較淺。窯爐由火塘及爐室兩部分構成,爐室為熔煉銅液所在,溫度極高,爐磚殘留部分硫化跡象,周邊有明顯燒土痕跡。兩座窯爐一般火塘相對,兩兩成組,周邊砌磚圍成爐房,部分爐房在后期因增修窯爐有所擴建。

清代窯爐清代窯爐
清代窯爐火塘燒結面清代窯爐火塘燒結面

  窯爐內豎向裝填多枚坩堝,坩堝呈炮彈狀,口大底小,高30~40厘米。遺址內部分坩堝填埋整齊,并有木板遮蓋;部分坩堝用于排水溝,或鋪設于溝壁,或直接口、底相接成一條排水溝。

坩堝坩堝

  爐房及窯爐主要位于遺址東西兩頭,中間地段由多道隔墻隔開,中間分布6個方池,方池內填土發現大量瓷器及部分澆筑后的錢幣及錢樹,可能用作蓄水。西側爐房一線發現多條小路接入爐房,小路以西地面不見燒土及煉渣等痕跡,可能其西為辦公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