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址規模宏大,完整呈現清代鑄幣工藝流程
在介紹寶川局遺址發掘情況時,冶金考古實驗室的楊穎東副研究員戴上手套,抱起一個從考古現場出土的坩堝,進行了容積測量容量測定,又對出土的錢幣進行了成分檢測。“經過檢測,這些錢幣里沒有錫的成分,主要是銅和鋅,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黃錢;而清代錢幣如果含錫,就是通常所說的青錢。”
楊穎東用價值50萬的X射線熒光光譜儀對銅錢金屬成分進行檢測
楊穎東說,“通過容量測定,我們可以推測,像這種大坩堝,一只最多可以容納45公斤銅液,可以鑄造一萬兩千余枚乾隆通寶;而一只普通坩堝,最多可以鑄造4000余枚乾隆通寶,這是指理想狀態下,而現實中,應該小于這個數目。”楊穎東還拿起一只在考古現場出土的破損坩堝,里面有一些沒有成型的錢幣,這些就是廢品,由于銅原料很寶貴,往往會將廢品投入坩堝重新鑄造。
最大號坩堝里的銅液可鑄造萬枚銅錢
坩堝里還存有未融化的廢棄銅錢
楊穎東表示,寶川局冶鑄遺跡非常完整的體現了清代錢幣鑄造及管理全過程。“寶川局遺址規模宏大、遺跡清楚、遺物豐富,體現了官方組織管理的特征。”唐彬則認為,清代寶川局遺址分布面積大,窯爐及附屬設施數量多,布局結構較為清晰,出土錢幣豐富,為復原和研究清代鑄幣工藝流程以及清代成都城的歷史風貌,都提供了十分珍貴的重要參考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