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窯爐清代窯爐

  封面新聞記者 楊帆

  12月16日,在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新建成的成都考古中心冶金考古實驗室,一項之前從未對外公布的考古成果揭開神秘面紗。今年,考古工作者在成都市人民中路附近發現了清代寶川局遺址,經過為期2個月的考古發掘,呈現在世人面前的遺跡有窯爐30座、爐房6處、方池6座及排水溝3條,同時出土了數量眾多的坩堝、煉渣和錢幣,其中以乾隆通寶為主,另有少量嘉慶通寶。據了解,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全國首個清代鑄錢遺址。

遺址出土的乾隆通寶遺址出土的乾隆通寶

  始建于乾隆年間,鴉片戰爭后裁撤

  據清代寶川局遺址考古現場負責人唐彬介紹,清代寶川局遺址發現于人民中路一段西側,與人民中路一街之隔就是東華門遺址。該遺址是2021年在配合基建的勘探中發現的,經報國家文物局批準,2022年春節后開始發掘。

  唐彬稱,寶川局為四川地區清代鑄錢機構,文獻記載寶川局始建于康熙七年(1668年),雍正十年(1732年)正式開鑄,至乾隆年間(1736-1796年)共有鑄爐40座,供地方兵餉、修城之用。

唐彬正在介紹寶川局遺址情況唐彬正在介紹寶川局遺址情況

  雍正十年初,寶川局最初建于成都府前狹地,后移至貢院西空地,乾隆年間曾在此兩次大規模擴建,修建爐房、挫磨房、庫房等建筑,并因銅礦不敷額用,間或停爐減卯。反復開爐及改擴建活動,造成遺址同一爐房內多個窯爐之間的早晚關系,甚至窯爐擴建至爐房外,并拆除圍墻等現象。鴉片戰爭后,白銀大量外流,銀貴錢賤,銅價高昂,至光緒三十年寶川局正式裁撤,改由四川機器局鑄造的銀元及銅元流通市面,寶川局原址改作勸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