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吳冰清

  從小吃店,到“網紅咖啡店”,再到網購小店,活躍在身邊的個體工商戶,是百姓生活直接的服務者,在穩增長、促就業、惠民生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疫情的沖擊,讓不少個體工商戶面臨難關。

  不過,隨著近期一系列政策的推出,“回暖”并不遙遠。

  這一次,成都再一次走在前面。

  記者從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獲悉,為認真落實《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經濟健康發展,近日該局正式印發《關于實施包容審慎信用監管支持個體工商戶高質量發展的十條措施》(以下簡稱《十條措施》)。

  《條例》到底亮點在哪?到底帶來哪些“利好”?12月19日,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就此作了解讀。

  監管“有事必查、無事不擾”

  信用修復“在線一次申請多網同步修復”

  個體工商戶的數量非常龐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9月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1.11億戶,占我國市場主體總量的三分之二,帶動就業近3億人。

  就成都而言,今年1-11月,成都新登記市場主體530134戶,新登記個體工商戶254507戶,在新登記市場主體中占比達48.01%。

  助力個體工商戶渡難關,《十條措施》明確,對個體工商戶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制度,做到“有事必查、無事不擾”。

  “對于輕微違法行為,我們將落實容錯制度。”成都市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解釋,《十條措施》中明確將首次逾期未年報的個體工商戶納入“首違不罰”清單;對受疫情影響通過登記住所(經營場所)暫時無法聯系且不涉及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個體工商戶,及時完成地址變更登記或歇業備案后,不列入經營異常名錄(狀態)。

  此外,已辦理歇業備案登記的個體工商戶,不再納入雙隨機檢查對象庫,給予監管寬容期。“當然,涉及投訴舉報、轉辦交辦違法違規案件線索的,我們還是會依法查處。”

  當市場主體歇業期限屆滿,因客觀原因無法存續的,市場監管部門將引導其辦理注銷登記。“我們將主要采取柔性化監管方式,依法審慎采取吊銷等行政處罰措施,減少不良信用記錄對個體工商戶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信用監管服務舉措也進一步優化。信用修復途徑由單一的線下修復優化為線上線下“雙通道”修復,修復方式從低效的人工申請修復升級為符合條件即自動修復,無需申請,并實現在線一次申請,多網同步修復。

  打造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務鏈

  成都已發出全省首張變更營業執照

  12月2日,青白江一家具廠經營者陳先生在成都市青白江區政務服務大廳領取到全省頒發的首張個體工商戶經營者變更執照。

  過去個體工商戶變更經營者需要注銷再新辦等一系列繁瑣手續,而如今,陳先生從申請變更到拿到新的營業執照實現了一次性全流程搞定,實現了個體工商戶在成立時間、字號、商譽和相關行政許可方面的延續,極大地簡化了手續。

  這得益于《促進個體工商戶發展條例》的實施,而《十條措施》的發布,將為個體經營戶的發展打造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務鏈。

  準入前,加強合規宣傳,強化個體工商戶誠信意識,引導極簡準營;準入后,通過微博、微信、網絡直播等新媒體,信用監管“普法零距離”,引導個體工商戶知法守法、誠信自律;臨近失信時,主動預警,點對點行政提示,避免失信;失信后,主動行政提示,修復政策送上門,引導其改正違法行為修復信用記錄。

  “我們將進一步扎實抓好《十條措施》的落地實施,進一步激發市場發展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提振發展信心,助力個體工商戶發展活力持續迸發。”該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