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璽 張志強 封面新聞記者 楊芮雯
12月23日,伴隨著最后一方混凝土澆筑完成,由中鐵十一局承建的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建設北路站主體結構勇毅封頂,為下階段車站兩端盾構機始發創造了有利條件。
![](http://n.sinaimg.cn/sc/crawl/163/w550h413/20221225/61a6-18860bb53883abac066212159ebaaf5e.jpg)
據悉,建設北路站全長約348米,寬22.1米,最大埋深30.5米,沿建設北路二段東西向布置,為地下四層島式站臺車站,也是全線首個封頂的四層車站。作為全線最深的兩個超深基坑施工車站之一,整個車站共劃分8個段面、上下4層同時施工,大干時段最多有300余人同時在現場工作,建設體量為全線之最。
據該項目負責人介紹,由于站點處于城市中心道路下方,基坑南北西三側分別緊鄰超高層居民樓、電子科技大學和市一環路,距基坑最近處風險源僅7.8米,協調工作量大面廣。涉及的管線改遷、高大模板支架施工交叉作業情況復雜,深基坑開挖過程中的變形控制嚴格,施工難度較大。
對此項目部合理安排施工組織,建立基坑監測日報表、周總結、第三方復核制度,實時盯控測繪數據,保障施工安全質量。
根據全線總體工籌,建設北路站兩端均設有盾構始發井,車站建設體量大、工期緊、任務重。
重重壓力之下,該項目用超前的施工部署與精細的全面預控,一次次按下施工“加速鍵”。2021年2月,車站三期交通導改如期推進,5月,575根圍護樁高質量施工完成。此外,項目還曾創造了在復雜工況下50天完成車站首段土方見底,300天完成基坑近30萬方土方開挖,400天完成全部主體結構施工的“新紀錄”。
在方案優化上,項目始終以安全質量為前提,變更車站部分首道混凝土支撐為鋼支撐,將原半蓋挖車站變更為部分全蓋挖,力爭取消車站鋼便橋設計。
針對危險性較大工程施工,項目多次召開咨詢會,組織專家“會診把脈”,針對風險特點,制定專項施工方案,在保障高效流暢施工的同時,大幅提升了車站主體結構施工的安全性。
據悉,成都軌道交通17號線二期工程線路總長24.8公里,連接武侯區、青羊區、金牛區和成華區等中心城區,項目建成后將成為緩解主城區交通運行壓力的重要線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