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復《成都市“十四五”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發展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展望》(以下簡稱:《發展規劃》),市政府辦公廳正式印發《成都市支持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二十條政策》《關于加快建設世界賽事名城賦能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等文件。
12月27日,為了讓廣大企業、市民朋友更好地理解規劃、政策文件等內容,成都市體育局、成都市經信局召開了政策解讀會,對上述文件進行權威解讀。
“十三五”時期,成都體育產業年均復合增長率15.47%,2021年體育產業總規模突破925億元,今年體育產業將成為成都又一個千億級產業集群。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制定出臺適應發展需要、符合當前實際,具有戰略性、前瞻性、操作性的規劃文件尤為緊迫和必要。
按照重點專項規劃編制程序,成都市體育局積極與上級、本級總體規劃和其他規劃銜接,參考國內外先進城市經驗,結合成都發展實際和特色,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開展企業調研走訪和專家座談,充分吸納業內權威專家智庫意見,征求市級有關部門和區(市)縣意見建議,進行專家論證、規劃銜接論證、合法性審查和社會風險評估等工作后,形成《發展規劃》。
主要發展目標
《發展規劃》提出:
到2025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1500億元,體育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2%,成為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
到2035年,成都市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000億元,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4%。
重點發展方向
《發展規劃》明確了現代體育服務業、高端體育制造業、跨領域融合發展三個重點發展方向。
1。發展體育服務業方面:成都擁有良好的休閑文化基因和龍泉山、龍門山、天府綠道等豐富的自然資源稟賦,發展以戶外運動、體育旅游為代表的健身休閑產業潛力深厚,將以競賽表演、健身休閑、場館服務為重點大力發展現代體育服務業。
2。體育制造業創新發展方面:成都有著良好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軟件研發優勢和新經濟成長環境,智能制造是成都體育制造業實現“彎道超車”的現實路徑,將大力發展智能制造、虛擬賽事、云上健身、云上體育社交等面向未來的新賽道,推動體育產業轉型升級。
3。產業融合發展方面:世乒賽、大運會、湯尤杯、世運會等重大賽事將吸引全球聚焦成都,為成都持續帶來全球流量,計劃通過實施“體育+”工程,推進體衛、體旅、體綠融合,促進體育與文化、科技、養老、會展、傳媒、金融等產業互融互通、相互賦能發展。
五大發展任務
《發展規劃》聚焦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發展,明晰五大發展任務。
一:實施產業項目攻堅、招商引智行動,繪制體育產業發展全景圖及重點招引企業名錄表,圍繞10個重點領域開展產業招引。
二:優化產業空間布局,構筑“1+3+2+N”體育產業空間體系,引導體育產業集中集聚發展,在全市確定一批特色體育產業園區(專業樓宇)、融合發展區作為產業載體。
什么是“1+3+2+N”?
依托以環城生態公園為代表的天府綠道和社區健身空間等群眾“家門口”的體育設施在中心城區打造1個運動休閑活力圈;
依托新興城市活力片區在城市新區打造3個都市潮流運動引領區;
依托龍門山、龍泉山山系等自然山水資源在郊區新城打造2條體育旅游經濟帶;
依托東安湖體育公園、鳳凰山體育公園等大型體育場館群在全域布局N個賽事經濟發展動力芯。
![](http://n.sinaimg.cn/sc/crawl/116/w550h366/20221227/ee7e-ee54f67c395961b2d421e4eea019738c.jpg)
2022年11月12日,2022中國成都公園城市熊貓聯盟——第二屆天府綠道熊貓運動會開幕(資料圖片)
三:以“技術+場景+制度”模式推進體育產業數字化轉型,推動體育生產數字化、生活數字化與治理數字化。
四:推進體育產業開放協同,加快成都都市圈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體育產業協同發展,拓寬國際國內交流合作。
五:促進體育消費提質升級,打造文旅體融合的消費新場景,豐富體育消費新供給,加快建設國家體育消費示范城市。
打造七大工程
同時《發展規劃》還提出重點培育打造七大工程,為五大任務進一步明晰發展路徑。
1、競賽表演業提質工程
2、體育智能制造創新發展工程
3、體育場地設施強基工程
4、山地戶外運動產業引領工程
5、電競文化之都賦能工程
6、冰雪運動消費場景打造工程
7、水上運動消費培育工程
蒲囝 紅星新聞記者 胡敏娟 裴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