郫都這個村,“光合作用”能賣錢

位于成都市郫都區的川西林盤。 郫都生態環境局供圖位于成都市郫都區的川西林盤。 郫都生態環境局供圖

  交易產品

  林盤、綠道、濕地、測土配方施肥4大類13個碳減排項目實現的碳減排量

  交易平臺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

  交易價格

  27.8萬元

  購買方

  成都市郫都區綠色氫能產業功能區

  成都市郫都區安德街道云橋村村民不曾想過,因為身邊林盤的光合作用,能為村里帶來一筆約3.5萬元的經濟收益。

  “錢雖不多,但意義非同尋常。”云橋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肖春說,云橋村一直在尋求“綠水青山”的轉化路徑,“這次交易給了我們啟發。”

  肖春提到的“交易”正是郫都區近日完成的成都市首例生態類碳匯交易。交易是如何完成的?有何意義?近日,記者進行采訪調查。

  □王柳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蔣君芳

  如何交易?林盤、濕地等產生的碳減排量“打包”進了交易所

  1月5日一大早,云橋村村民張鳳群拿著清掃工具來到吳家院子林盤,將地上的枯枝敗葉掃到一旁,再將雜草清理了一番,“冬天落葉多,要及時清掃。”

  像這樣的林盤,云橋村共有22個,還有2個濕地。守著這樣的生態本底,肖春卻沒想過搞鄉村休閑產業,“我們這里是郫都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成都市自來水六廠取水口就在我們村,發展受到嚴格限制。”

  在郫都區內還有不少村的情況和云橋村類似。作為成都市重要的水源地,成都市自來水六廠、七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涉及三道堰鎮、唐昌鎮、安德街道3鎮(街道)34個村(社區),總面積63.48平方公里。

  在做好水源保護前提下,如何讓這些地方的生態資源轉化為經濟效益,惠及當地百姓?機遇出現在2020年。

  當年,成都市開始推行“碳惠天府”機制,內容之一就是開發項目碳減排量(下稱“CDCER”),并通過碳中和公益行動進行消納,使碳減排項目產生的環境效益呈現出經濟價值。

  2022年,按照成都市發布的造林管護、天府綠道等碳減排項目方法學,郫都區開發完成生態類碳減排項目,其中就包含了云橋村的22個林盤和2個濕地。經計算,整個項目共實現碳減排6470噸,其中約880噸的減排量來自云橋村。

  不久前,這6470噸的減排量在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以27.8萬元的價格售出。這是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發布后完成的首例生態類碳匯交易。

  在這次交易中,除去相關費用,云橋村獲利約3.5萬元。

  如何計算碳減排量?依據林地面積和生物質碳儲量年均增長量計算

  記者了解到,6470噸的減排量是由林盤、綠道、濕地、測土配方施肥4大類13個碳減排項目的減排量加在一起得出的總量。

  每類生態產品的減碳量具體如何計算?成都市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2020年成都市發布了8個“碳惠天府”機制碳減排項目方法學,讓每類生態產品的算法都有據可循。

  負責本次碳減排量的審核單位、中國船級社質量認證有限公司四川分公司相關負責人解釋:“根據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碳減排項目方法學,吸收的二氧化碳量,是通過林地面積和生物質碳儲量年均增長量計算出的,每種林地種類的生物質碳儲量年均增長量可采用默認值,林地種類的面積越大,算出來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就越大。”

  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此次計算碳減排量的所有林盤,必須按照成都市“碳惠天府”機制碳減排項目方法學中對川西林盤的相關要求進行保護修復。

  以云橋村為例,該村22個林盤都在2019年前完成了保護修復,“通過宅基地整理,我們把林盤里居住的村民安置到集中居住區,待林盤里的房屋拆除后,進行整田護林、理水改院等,并組織人員對整個林盤進行日常管護,比如清理殘敗樹葉、監督濕地禁止釣魚等。”

  審核單位相關負責人介紹,本次簽發的6470噸碳匯量,是從項目開始到2022年6月截止產生的,其中川西林盤項目的開始時間從保護修復完成開始計入,“按照成都市‘碳惠天府’相關方法學,川西林盤有20年計入期,原則上說,只要計入期內沒發生其他變量,項目碳減排量就可在計入期內持續計算。”

  “這意味著,這些林盤會給當地持續帶來經濟效益。”在省環境政策研究與規劃院能源與氣候變化研究中心工程師向柳看來,這次碳匯交易是當地對生態價值實現路徑的有效探索,具有一定的推廣意義。

  未來如何發展?如條件允許,類似項目開發后可在全國范圍內交易

  此次交易的購買方,是成都市郫都區綠色氫能產業功能區。該園區正實施成都市近零碳排放園區試點建設,需認購1.5萬噸的碳減排量來抵消園區企業的部分碳排放量。“未來我們還將購買8530噸碳減排量。”園區黨群部部長王健介紹。

  記者了解到,郫都區完成的此次交易,具有一定的區域局限性。

  “目前國家層面的碳交易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實行碳排放配額制的強制市場,目前僅納入電力行業(火力發電),交易標的為配額指標(CEA);另一種是自愿減排市場,其交易標的是由國家生態環境主管部門簽發的碳減排量(CCER)。CDCER是由成都市生態環境局根據項目減排量方法學所簽發,屬于國家層面外的地方碳普惠市場。”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碳中和部負責人羅朝勁介紹,地方碳普惠市場和國家層面的碳市場目前是不相通的。

  不過,這種境況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得到改變。

  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環境交易部總經理吳茜介紹:“雖然國家層面的項目減排量的簽發已于2017年暫停,但隨著‘雙碳’目標工作的不斷深入推進,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的重啟工作應該會很快進行,一旦重啟,類似此次成都開發交易的碳減排項目,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就可以開發成國家級的減排量,在全國碳市場上交易,獲得更大的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