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塘內的蘑菇大棚。魚塘內的蘑菇大棚。
2022年,陳炳銀試種的羊肚菌迎來豐收。2022年,陳炳銀試種的羊肚菌迎來豐收。

  四川農村日報

  全媒體記者 洪瑜 文/圖

  魚塘種食用菌,你聽說過嗎?1月9日,記者走進成都市新津區一農業公司,只見幾個魚塘水已見底。其中一個魚塘吸引了記者的注意:長寬各異的蔬菜大棚置于魚塘之中,高度剛好與魚塘深度持平,有的覆蓋了黑色遮陽網,有的僅蓋了一層薄塑料膜。

  “有遮陽網的種羊肚菌,沒有遮陽網的種大球蓋菇!”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成都中心支公司的總經理助理陳炳銀向記者介紹。他摘下一顆大球蓋菇與商超購買的進行對比:利用魚塘種植的大球蓋菇不僅根部粗壯,菌帽也大了許多。原來這里就是開展“魚-菌”輪作的試驗基地之一。何為“魚-菌”輪作?從事保險行業的“門外漢”因何與水產結緣?記者進行了探訪。

  為什么種 塘泥堆積易染病 富營養化是難題

  漁業養殖受季節影響大,每年冬季,養殖主不僅要費錢費力對塘底進行消毒、翻曬等處理,還要面臨漫長的休漁期。“魚塘塘底一旦處理不當,養殖戶會在次年面臨魚病甚至死魚的風險。”陳炳銀說,其所在的公司長期為當地水產養殖戶提供水產行業相關保險,每年因塘底處理不善導致魚病理賠事故的情況時有發生。“看著漁民犯難,我也想幫上一把。”陳炳銀手指腳下的泥土,“魚—菌輪作”的秘密就藏在這里。

  “魚塘單次清理人工成本在1000元左右,但其主要成分是魚糞和飼料堆積,有機質非常充分。”能否降低水產養殖風險,甚至變廢為寶?水產養殖專業畢業的陳炳銀萌生了將塘底利用起來的想法。他最早想到的是利用塘底種蔬菜,但蔬菜賣不上好價錢,人工成本也高。“魚塘糞便氮肥豐富且優質,這正是食用菌生長所必需的營養物質。”聯想到這點,陳炳銀開始嘗試食用菌種植。

  根據前期試驗,種植食用菌將使塘底有機質實現轉化,減少塘底有機質含量,水產養殖戶不僅省掉了大筆清塘費用,降低了因水體富營養化導致的魚病、死魚風險,最重要的是,種植戶多了一個收益來源。

  該怎么種 試種羊肚菌畝收超六百斤 創新漁業發展模式

  “最早我在青白江區和新津區各找了一塊魚塘實驗,從地圖上看是一南一北,方便進行比對和推廣。”說干就干,陳炳銀立即聯系當地水產養殖戶表達了想法,也取得積極反饋。但種什么才能在休漁期及時收獲,不影響第二年漁民養魚?

  自2020年起,陳炳銀在成都市老科協、新津區老科協和新津漁業協會的幫助下,開始了羊肚菌、赤松茸等多個品種的種植試驗。其中,羊肚菌的種植表現十分優異。“去年,首批羊肚菌畝產達300公斤以上,效益十分可觀!”陳炳銀介紹,利用魚塘塘底種植羊肚菌,這項技術在2022年獲得了專利權,并被頒發了“實用型專利證書”。“這種模式更省人工,品質更好,產量更大!”有20多年食用菌種植經驗的鄧明中是陳炳銀長期合作的蘑菇種植技術人員,他總結道:“采用該模式種植的大球蓋菇較常規模式增產20%以上,塘底土壤的有機質、濕度都更適合食用菌生長,農民也賺得到錢,是一項很好的技術!”

  省農科院水產研究所黨委副書記、研究員劉光迅表示,該技術實現了有機質的轉化,解決了水產養殖中的“老大難”問題。“應及時對該技術進行規范和總結,并加大科研單位跟進力度。”劉光迅說,針對休漁期短的問題,還可嘗試其他經濟價值高、生長期短的食用菌種植,使“魚-菌”輪作見到更高成效。